经营成本是个门槛
李政纲告诉本报记者,早在十年前,“十分利”就曾“试水”正宗的24小时便利店,但仅仅一年便被迫叫停,原因很简单,也很无奈———该店夜间的营业收入,还不够缴电费。“华冠”据说去年八九月份也在江北试点24小时营业,同样因为入不敷出,坚持了两三个月就关门了。业内人士透露,便利店一旦实行24小时营业,涉及到诸多费用,如夜间人工费、水电费;要想有足够多的客流,必须选择相对繁华的口岸,而这又直接导致门面租金过高;另外,在装修上,开一家便利店比开一家普通社区超市至少要多投入10万元。
其实,24小时营业在重庆遇冷,并不仅限于便利店,之前在重庆经营的麦当劳和一些通宵药店,都曾因为收入抵不上开销而被迫叫停。
据了解,华冠超市从去年涉足便利店行业,其直营店一度达到40多家。但随后不久,因为生意冷清,陆续关了二三十家店,全市仅余十几家店。后来,华冠宣称打算今年彻底退出便利店行业,转向做普通社区超市。
作为本土商业巨头,重百、新世纪超市也一直在关注重庆市便利店的发展,但迄今未有介入打算。新世纪超市一位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便利店能否存活,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当地老百姓是否有夜间消费的习惯和能力。便利店的顾客群主要是白领,有丰富的夜生活、物质条件充裕、对商品价格不敏感、注重服务。因为便利店和普通超市不同,不靠薄利多销赢利,而是通过便捷服务赢利,同类商品价格比普通超市高10%~20%。这在白领数量不高、重服务轻价格的消费观念尚未形成的重庆,能否存活的确是个未知数。
李政纲认为,目前重庆还没有与罗森业态相同的便利店。为了不让罗森连锁独占这个市场,十分利抢先一步,今年5月在南坪商圈和渝北龙溪开了几家24小时便利店。李政纲称,按照国际通用标准,地区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地段夜间客流一小时内有数十人,就基本能支撑起一家便利店。重庆去年的人均GDP已基本达到该标准,龙溪路段和南坪商圈夜间客流每小时也有五六十人,因此觉得在这两个地方开24小时便利店的时机,已经成熟。
李政纲说,便利店最终将代替小超市和杂货店。然而前期不管是谁来引导和开发本土市场,目前早已遍布重庆大街小巷的小超市和杂货店,都将是其强大的竞争对手。“罗森要想要一家独大甚至一统天下,得有一搏。”
重庆便利店有多大商业空间
罗森进军重庆,已引起内资零售业的恐慌;四川零售业“打破西线无战事”格局,进军重庆,声言要赶在外资零售商之前完成“圈地”;于此同时,重庆本土零售商也在加紧布局。
一场硝烟弥漫的“抢滩战”,正在重庆便利店市场浓墨重彩地上演……
争夺“滩头阵地”
自1994年涉足社区连锁超市以来,李政纲从未像现在一样忙碌,除了在主城区扩张便利店,他已开始在农村“跑马圈地”。
2009年,“十分利”连锁借助政府推动的“万村千乡放心店工程”,一举在巴南区和南岸区发展了321个农村便利店,他眼下正在给每家便利店装配“农商通”———通过这个电子平台,农民可以充话费、交纳水电费,还可以刷卡消费、小额取现。
这是重庆本土资本角力便利店市场的一个缩影。
今年3月,成都互惠商业集团公司首度出川入渝。之后,随着日本便利店行业举头罗森的到来,重庆便利店市场呈现外资、内资、本土三股资本势力群雄逐鹿的局面。
此前的重庆便利店业态的市场空白,正好给各路资本的“群雄逐鹿”提供了机会。
互惠商业董事长潘世伟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要赶在外资零售商之前,完成其“战略扩张”的滩头之战,重庆目前的市场空白,正是“圈地”大好时机。
潘世伟称,早在3年前,互惠就开始准备进军重庆市场,包括对人员的储备和培养。据透露,目前互惠在渝的首批门店的选址工作已结束,今年将在江北区和渝中区开100家左右的便利店。
记者获悉,互惠目前在四川已拥有便利店1200多家,其中有80多家是24小时营业。在重庆是否也做24小时经营,互惠公司表示要根据开店后的市场反映而定。
实际上,外资、内资零售商在上海、广州、北京等一线发达城市对便利店市场的争夺已近白热化。然而目前,在二三线城市还是一片蓝海。
这样的局面,很容易让人想起当初外资超市大卖场大举来华的情形:资金实力雄厚的外资在东部发达地区打得热闹,西部则是本土资本与国内商业大佬在争抢地盘,谋略布局。
一位本土业界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听到外资商业巨头进军中国的脚步声,总有一种不踏实的感觉。应该说,市场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扩张计划十分紧迫”。
该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以上海为例,在各路资本逐鹿之下,便利店密度达到每3800人就有一家,与日本、美国的平均水平接近,市场饱和的隐忧已经出现。反观西安、成都和重庆三大西部商业重镇,却只有成都拥有较成规模的便利店市场———而在西安和重庆,便利店市场近乎空白!
共4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来源:时代信报 胡勇 责编:山栖谷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