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街商报  您所在的位置:联街网 >> 商报 >> 企业 >> 供货商动态 >> 正文
传丁家宜被卖 民族日化品牌成外资热抢对象
投诉—爆料—内幕—线索—传闻
http://www.redsh.com 2010-08-19 联街网 评论 发布稿件

  受访专家分析指出,除了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形象及产品竞争力外,丁家宜庞大的KA卖场渠道,对一直专注于高端化妆品及香水的COTY产生了足够的吸引力,一是完善了产品线,二是完善了渠道。谷俊指出,丁家宜近几年在洗面奶及防晒领域都处于前三位的市场地位,同时还牢牢地掌握了现代零售终端,“外资可能看中的就是丁家宜的分销渠道”。

  记者还发现,COTY现任CEO BERND BEETZ曾任宝洁瑞士、意大利、土耳其和德国的总经理,是P&G除了美国之外最大的市场负责人,后来被提升为欧洲市场的总负责人。有如此背景的领导人,通过并购本土品牌进军大众化妆品市场,具有一定的市场经验。

  业界探讨

  会否成为下一个美加净?

  未必!卖掉可能更好

  然而,在之前许多“跨国婚姻”不幸的愁云笼罩下,业界不由担忧,丁家宜会否成为下一个活力28或美加净吗?

  如果说活力28和美加净是太远的历史,我们还可看看新近一点的例子。2003年,欧莱雅宣布收购中国护肤品牌小护士,推倒了日化行业外资在华并购的多米诺骨牌,次年1月又将中国彩妆及护肤品牌羽西收归帐下。但被纳入欧莱雅全球体系之后,小护士并没有像期望的那样成为“美宝莲第二”,甚至有评论认为,小护士被雪藏起来,就是为给欧莱雅同类产品“让道”。

  卖出去未尝不是好事

  对于此次收购传闻,业内专家却都认为,“丁家宜卖出去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业内营销专家陈然指出,经济全球化使本土企业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强大的竞争对手,“20世纪80年代后才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与国外已有上百年历史的企业同台竞争,就像一个幼儿与中壮年人赛跑。”二是快速的环境变化,在以速度为导向的竞争格局下,中国企业想凭借自身的积累来快速发展并与竞争对手抗衡十分困难,“借助外力谋求企业快速发展,寻找合适的战略合作伙伴,无疑是国内企业快速成长的一条捷径。”

  民族品牌生存环境恶劣

  事实上,丁家宜董事长庄文阳也曾不止一次抱怨:民族品牌在终端市场的生存环境太恶劣。他曾以某跨国KA卖场为例,跨国品牌进场给予其最好的陈列面,优先安排地堆、特价等促销档期和位置。而类似丁家宜这样的民族品牌,即使有足够的知名度,也要按照25%的扣点进场,而且各种促销管理费、店庆费、DM广告费都是被收取最多的,最关键的是,堆头促销往往不安排合理档期,即使安排了档期,地堆位置也是在角落或不显眼的位置,根本无法吸引消费者注意力并提升销量。业界指出,终端遭受不平等待遇、生存空间狭小,这也许是包括已被收购和期待被收购的民族品牌的真实心理状态。

  洋企越来越倾向于并购

  高剑锋认为,由于双方合作的事情并未最后落实,目前暂时无法预测并购对丁家宜或整个行业有什么影响。不过他指出,在跨国企业占主导地位的日化行业,并购是一个很明显的趋势,跨国企业的策略也在调整,并越来越习惯于通过并购形式“本土化”。

  陈然指出,“日化行业几次大的并购案例,之前的包括活力28、美加净甚至是小护士等,是外资企业为了迅速扩大市场、消灭竞争对手而采取的并购;而最近的几笔并购,包括德国拜尔斯道夫收购丝宝集团、强生收购大宝,以及这次的传闻,则更是双方的互补,对于双方而言都不是坏事。”

  谷俊也认为,对于一些已出现状况而又无法解决的本土品牌来说,倒不如与大集团合作,以求更好的发展。

  日化行业并购案例

  庄臣接管美加净

  1990年:美加净原为上海家化集团旗下知名品牌,一度占有国内日化市场近20%的份额。1990年,上海家化与美国庄臣公司合资成立了露美庄臣有限公司,美加净品牌由庄臣全面管理。随后“美加净”商标被搁置,销量一落千丈。上海家化于1995年出巨资购回美加净商标,但已错过了发展的宝贵时机。

4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来源:信息时报  邓雪灵 责编:筱悠

【郑重声明】此文不代表联街网商报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相关阅读
·丁家宜称将改进包装标注但对责任话题态度暧昧 2010年03月31日
·丁家宜旧货换新包装延长保质期涉嫌欺诈 2010年03月16日
搜索更多: 丁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