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式快时尚
如上所述的一些本土“类快时尚”模式虽然并不成熟,对于我们探索本土快时尚模式比较具有借鉴意义。根据这些“类快时尚”经验,探索本土化的快时尚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进入快时尚领域,从细分市场寻找突破
如模仿零售业的“品类杀手”的一些做法,从服装领域的一些细分品类入手,从单个品类突围,做深、做透,如淘宝的鞋类快时尚,这样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切入。又比如我们可以单纯服务白领人群,或者更深入进行细分,如专注“白领女性休闲职业装”等领域。
不是所有的快时尚都要“所有品类都做,所有风格都做,品牌定位都一样”。还是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有自己的品牌风格和形象。
在某一细分领域,考虑服饰一体化,或者服饰和一些创意家居的组合,增加配饰,以饰品(如丝巾、挂饰等)和服饰相互促进,增加客人进店频率(或网络点击率)。因为当你服务于细分市场时,本身就会减少进店频率和消费频率,因此要增加新的促进进店频率的因素。
(2)利用国内资源优势,创新产品供应链
借鉴街头外贸店模式,通过整合资源,来强化产品供应链。特别是要借鉴利丰集团的经验,建立开放式的价值网络。也就是说这里的整合不能简单局限于外贸店式的简单的产品采购或OEM,而是应借鉴利丰经验,通过构建强大的价值网络,通过网络成员的合力,来保障对市场的快速反应,从而加速产品供应链。
价值网络是一种整合,但是和一般意义上的简单整合又有很大的不同,价值网络中的企业成员之间是牢固的利益共同体,可以保证对市场的反应更快,但是却又不用担心联盟的解体。中国是全球纺织制造的大国,生产制造设计等资源很多,因此服饰业的快时尚必须要考虑价值网络的整合模式。当然,建立价值网络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3)构建自身设计力量,强化本土化
目前快时尚模式中一个核心的要素就是通过快速抄袭国际大品牌来跟随流行趋势。试想,如果我们所有的品牌都在抄袭,最终导致品牌间没有个性差异,那么时尚还从何谈起?因此,本土品牌在快时尚的征途中,必须从抄袭中逐渐构筑自己的设计网络力量(如ZARA们的国际大设计师联盟一样的力量)。
此外,在产品设计上应更多考虑一些本土化的因素,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国外款式。完全照搬国外的款式,很多并不适合中国人的体型和审美,在进入更低端的市场时这种劣势就会更明显,因此,本土化应该是本土品牌制胜的关键。
(4)终端及渠道模式创新
要充分利用网络,让网络和快时尚完美契合。分析一下淘宝店就可以看出,网络上的服装消费完全是基于时尚的消费。网络服装的主流消费人群就是快时尚的消费人群,他们在乎的就是时尚。由于在网络上接触时尚信息更多、更便利,因此网络消费者对时尚更为敏感。网络购物更便利,更容易形成高频率的接触和消费。
这里的“利用网络”,不仅仅是把网络作为一种销售终端。真正的基于网络的快时尚运作,应该是所有的运作都以网络为核心,是利用网络来“加速”快时尚的运作。如,充分利用网络,实时了解客户需求和反馈;充分利用网络,把握最新流行趋势;利用网络实施信息反馈,优化供应链系统;让客户参与设计;利用网络增加客户体验。目前,随着优衣库等品牌加速网络进程,以及凡客诚品等国内电子商务服装企业向快时尚的转型,可以预见,在不远的未来快时尚领域竞争的主战场也许就会从线下转向线上。
此外,目前相对于大城市,城市社区和二、三线市场相对来说还是快时尚品牌的竞争空白,国内品牌应该充分利用机会,尽快切入。在这些地方,运作可以更灵活,而在这些地区的运作正是中国企业的长项。创新渠道运作模式,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渠道扩张,这也是本土企业能利用的优势所在。这方面如ME&KAR、ME&CITY等快时尚的“先头部队”已经在尝试。
(5)不可忽略的品牌塑造
很多人认为,在快时尚的消费模式下,消费者主要关注的是产品,品牌是无所谓的,这种想法是不对的。目前,大多数的快时尚品牌是在商业街附近以类专卖店的方式出现,甚至大多是直接在百货商场里,因此消费者在购买时,一样会考虑品牌因素。ZARA、H&M以及优衣库最初能够迅速在中国大城市扎根,与其品牌的号召力还是有很大关系的。如最初在上海,穿ZARA也是一种相对有身份的象征,因为最初消费他们的是很多有过海外经历的国人,他们本身对其品牌比较熟悉,率先消费并进行无意识的品牌宣传。
而国产品牌面对这些国际知名品牌,一开始在品牌上就处于弱势,因此竞争的结果也正如目前这样。所以,对于那些欲进入快时尚领域的企业来说,一定要走出误区,强化品牌塑造。也就是说,在快时尚服装领域,产品重要,但是品牌也很关键。
观念的转变才是根本,如前所述,快时尚模式下卖的不再是产品,而是时尚的感觉,时尚的节奏。因此欲向快时尚转型的企业,必须彻底进行观念的转变,才能带来企业的深刻变革。
共4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来源:销售与市场管理 冯小素 责编:筱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