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街网 >> 商报 >> 企业 >> 消费品牌 >> 正文
解百纳争夺战
LinkMall.Cn 2008-10-16 上海国资   评论

  利益

  显然,对解百纳商标的争夺源自利益驱动。

  直至1998年以前,市场上生产解百纳的企业仅有张裕一家。到1990年代末期,葡萄酒市场逐渐兴起,其中张裕解百纳成为国产红酒的代表产品流行一时。与此同时,国内大大小小的葡萄酒厂的生产线上几乎不约而同地出现了解百纳葡萄酒,尤其在2003年商标案爆发之后达到高潮。

  据了解,目前30多种解百纳多为一些不知名的品牌,趁商标案之机捞一把。还有一些虽是大企业的品牌产品,但多走低价路线,有的甚至低至10余元,比一些小企业的产品还便宜。另有一些洋品牌,期望借解百纳的知名度打开中国市场。甚至有很多厂家只需要在瓶标上印上解百纳3个字,没有任何推广也能卖得很好。

  这就是所谓的傍名牌效应。

  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葡萄酒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杨强介绍,我国葡萄酒年产量在50万—60万吨,其中,解百纳的产量占到了12万—15万吨,约占总产量的25%。资料显示,2007年中国葡萄酒的销售总额为150亿元,其中解百纳占近30亿元。

  而据张裕上海营销管理公司大客户经理瞿德强透露,2007年,张裕解百纳系列产品销售额达到20亿元,占整个解百纳市场的70%。如此大的比重,对任何企业来说,都绝对是一块大蛋糕。

  行业分析人士认为,双方为了解百纳归属权大打出手,甚至诉诸法律,最主要的是看重解百纳已经形成的品牌和市场。如果其他企业被禁止使用解百纳名称,那么很多企业的经营就会毁于一旦。

  原国家商评委副主任杨叶璇表示,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习惯的改变,干红、干白葡萄酒等高档产品有了很大市场,高知名度商标能够为企业带来很大利益。也就是说,商标作为一种无形资产,跟大家利益有了直接关系。说穿了,解百纳商标权纠纷其实就是利益之争。

  中华商标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董葆霖说,“人家几十年创下来的一个商标,而且从未间断使用的一个商标,费尽心血培育起来的一个商标,你前面几十年没有用过,到这个牌子有了声誉以后你来用,你这是合理、合法使用吗?不是。”

  “如果解百纳商标最终被判撤销,受到伤害最大的将是中国葡萄酒业。”中国社科院财贸研究所刘彦平博士指出,“如果一个有着70多年生命力的原创品牌都得不到保护,还有谁愿意投入精力自主创新?葡萄酒业如何发展?”

  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高级咨询师项凯标则说:“中国的本土企业太不重视自身的品牌建设,这是一个关键问题,特别是不具备产品研发能力的小企业,更愿意‘傍名牌’,只要能赚钱就好,这样既不利于自身发展,也不利于整个行业的有序竞争。”

  乱象

  解百纳事件不仅仅是一个品牌的事件,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葡萄酒行业的乱象。

  “葡萄酒行业是很乱的,傍名牌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一直专注于中国葡萄酒行业研究的山东工商学院教授唐文龙对《上海国资》说,“市场上更多的是模仿,而不是创新。不光是小企业模仿大企业,实际上大企业也有模仿竞争对手的行为。解百纳就是一个例子。解百纳被张裕做成功了,其他的企业说,我们也跟着做吧。”

  唐文龙认为,不管解百纳商标最后归属何方,这个事件都折射出目前一个普遍现象,“不遵守游戏规则,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linkmall

【郑重声明】此文不代表联街网商报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站内·相关资讯
“解百纳”商标案继续审理 张裕公司出示新证据 2008年11月13日
解百纳之争再燃战火 张裕被指炒作 2008年10月24日
红酒第一案:解百纳归属再起波澜 2008年10月16日
张裕“解百纳”注册商标案昨日开庭 2008年10月15日
搜索更多: 解百纳
 站外·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