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港股研究社 桑榆
史蒂芬·乔布斯曾说,“创新来自于不同领域的交汇,跨界合作更是可以带来无限可能”。而这股跨界之风也确实在各大领域和赛道之间风靡多时、经久不衰,但将这个故事演绎的最别具一格的当属“咖啡界”。
从最早红极一时的星巴克到现如今的瑞幸、库迪,以及数不清的各类小众咖啡。近两年,国内咖啡市场又翻开了新的一页,那就是“跨界合作式”进场。
比如很早就“横跨三界”的同仁堂“朋克养生咖啡”、杭州永福寺的“慈杯咖啡馆”,也有“混搭风”,比如狗不理的包子配咖啡、“知嘛健康”的楼下咖啡楼上把脉、河南老字号“萧记三鲜烩面”的烩面配咖啡等等。
今年,跨界咖啡依然大行其道。9月,家电领域的追觅科技在上海推出了DREAME Cafe。近日,全国首家小红书周边咖啡线下店Red Corner在上海正式开业。甚至香港廉政公署也发文即将推出“一九七四”咖啡厅。
越来越“拥挤”的咖啡赛道,跨界选手们涌入的步伐却一刻未停,咖啡这门生意到底有何魅力?
一拥而上的跨界咖啡,
看中的是什么?
今年,窄门餐眼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10日,最近一年新开门店数达87630家。这其中,20家连锁咖啡品牌1月份开出新店1504家,同比升80.55%。新注册的咖啡相关的企业3621家,同比上升73.67%。
持续暴涨的新开门店数以及新注册企业数,足见咖啡赛道一如既往的热辣滚烫。在此背景下,一拥而上的跨界选手是不是选择性的忽视了这份骇人的内卷,其实不然。
一方面,这和持续增长的市场规模有关。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约2817亿元,消费人次突破3亿,并预计仍将保持27.2%的增长率,远远高于全球2%的平均增速,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万亿规模。
大蛋糕的诱惑,自然谁都不想错过,但并不容易吃到。比如“老字号”同仁堂,最火热时知嘛咖啡日销近400杯,仅枸杞拿铁一款单品的周末销量就高达200杯,但最后也没能抗住疫情和价格战的考验,逐渐淡去。
既然想分一杯羹这么难,为何仍有不少跨界选手一拥而上,这和国内日渐浓厚的咖啡文化有很强的关联。
在物质文化高度丰富的都市,人们忙碌疲惫,卧室和办公室两点一线以外,大家迫切需要一个“第三空间”,足以容纳并兼容工作、生活、社交等场景的去处,由此去咖啡馆俨然成为了一件极具文化符号象征且日常的事情。
曾经那句击穿灵魂的国民口头禅“吃了吗”也渐渐变成大家心领神会的“老地方见”。
《2024中国城市咖啡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相较于2016年人均年咖啡消费9杯的情况,2023年中国人均年饮用数已上升至16.74杯。
图源:报告
由此,喝咖啡、去咖啡馆成了21世纪年轻人们刻进骨子里的生活一角,咖啡也成了当下链接年轻人最直接高效的方式。
与此同时,上海也摇身一变成为我国咖啡产业的“桥头堡”。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上游产业中,上海企业咖啡生豆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超四成;咖啡制品上,上海市出口浓缩精汁或以咖啡为基本成分产品总额超2145万元,较2019年增幅超70%。
正因为如此,“另类”的跨界咖啡们大多选择落地上海作为“进击的第一步”。
“战场”选好了,跨界选手们以咖啡为锚点正式入局。
跨界咖啡分两派:
“走心”和“形式”
入局的跨界选手们熙熙攘攘,但却分出了两个派系——“走心派”和“形式派”。同样是推出跨界咖啡,两大派系走的确实完全不同的两条路线。
“走心派”里有茶饮赛道的喜茶、蜜雪冰城、茶颜悦色等,以及快餐出身的麦当劳、肯德基,也有跨度不小的中国邮政等,这些都属于很认真的在经营咖啡这门生意。
这其中,麦当劳、肯德基从快餐衍生出咖啡,喜茶、蜜雪冰城从新茶饮拓宽至咖啡,虽然跨度不大,但用意很明显,借助小而轻的多品类模式加速品牌的市场渗透。 共2页 [1] [2] 下一页
红商网优质内容还将同步分发到公众号、视频号、头条号、西瓜抖音、网易号、搜狐号、企鹅号、百家号、好看视频、新浪微博等国内主力流量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