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他透露,其中大部分门店都是被快招公司忽悠来加盟的,加盟费几万块,整个门店下来至少三四十万才能开起来。“汉堡赛道是没有问题,主要是这些快招公司每年的套路都一样,每年都来割一波韭菜,看到冒烤鸭火了、看到中国汉堡火了,就赶紧去注册商标然后放加盟。”
“这些门店选址都在三四线城市的主流位置,装修风格几乎等同于山寨版塔斯汀。开关店趋势和冒烤鸭类似,但规模体量比冒烤鸭要更大。目前来看门店并没有过度聚集,主要是消费者不接受,或是品质差、或是出于食品安全考虑等,吃着不放心。”
最后,品类单一的中国汉堡,在短期风口过去后,“天花板”已经初现:市场饱和,“伪品类”争议不断。
说到底,中国汉堡的差异化打得再明显,也无外乎是“汉堡皮+菜或肉”,汉堡终归是汉堡。
到底该怎么定义“中国汉堡”?业内一直以来没有过明确的标准,当下的“中国汉堡”品牌们,主打产品仍是香辣鸡腿堡,就连靠着“手擀饼皮”打出差异化的塔斯汀,门店的招牌与销量第一单品也依然是香辣鸡腿堡。
贾国龙中国堡曾给出过“真正中国汉堡”的定义,但从结果来看,效率上难以突破,即便是有着庞大供应链体系加持的西贝,这条路也很难走通。
有人直言,中国汉堡是产品和模式相互矛盾,是“为差异化而刻意差异化的伪品类”。
伪需求、伪品类、搞噱头,在短期风口吹过后,中国汉堡的警钟已经被多次敲响了。或者说,中国汉堡从爆红到下行的两年时间里,虽兴于“中式”,但也困于“中式”。
03
中国汉堡的下一步,到底在哪?
困境之下,中国汉堡似乎正处于一种拨开迷雾前的破茧期。但作为“新品类”,尽管诟病诸多,中国汉堡的未来空间也依然很大,仍有红利所在。
从品牌的发展来看:
一方面,从细节管控中下手,混乱中寻找本我,回归品牌价值,做好质价比产品和服务管理体系。
“不要让自己成为短命的网红品牌”,既是塔斯汀当下正在努力的方向,也更是所有中国汉堡品牌们的目标。消费者不是傻子,短期内用低价手段,用营销噱头快速拉拢客流,靠大放加盟来扩大市场占比,带来的一定是品牌口碑的折损。
以塔斯汀的情况为例,在经历加盟门店频出食安与管理问题后,塔斯汀的品牌管控开始加强。有意向加盟商对内参表示,“现在加盟塔斯汀,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加盟门店落地差不多要90万,而且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了,比如说要求加盟商名下至少有三家连锁店,没有开店经营的人不让加盟了。”
一位五线城市的餐饮老板也对内参说:“被劝退了,他们要求我名下有正在经营的连锁餐饮(才能加盟)。”
从消费需求来看,人们除了要吃的好,还需要被提供舒适的服务,被赋予情绪价值。
另一方面,在有限的市场空间中寻求突破,布局和挖掘新场景、新市场和新客群。
目前,塔斯汀已经瞄准校园市场,陆续进入各大高校食堂开店。同时,楚郑·中国汉堡也在公开寻求校园资源,以求占领高校市场,持续覆盖和强化与潜在学生客群的链接。但在校园开店,做学生客群的生意,更注重资源优势,品牌势能、核心竞争力、产品品质、运营管理等。所以,就现在来看,在高校开店的基本是以头部连锁品牌为主,无论是汉堡、茶饮、咖啡还是火锅。
再来看下沉,这对于中国汉堡品类而言依旧是足够施展空间的有利市场,也允许有新玩家品牌入局。但前提是你要的是什么?如果只是单纯靠开店赚钱,就目前大环境里着实不易。而想要做连锁并成为品牌,就必须付出成本,去真正打磨好品牌后端供应链、提高产品研发创新力、优秀的人才团队等。尽管消费者追求低价实惠,但也不代表门店做出来的产品就是低价和劣质,因为下沉市场的消费力在提升,人们同样在追求高品质生活,门店要做的是让顾客吃的值、吃的健康。
从品类的发展来看:
靠着“新中式”“中国汉堡”打出差异化的产品,本质上依然是大家所熟悉的“西式汉堡”底色,一味的为了摆脱“西式”而推出的各类传统中式内陷也并没有真正得到市场认可,对于中国汉堡品类而言,“困于中式”这件事似乎只会让品类的道路越走越窄。
中国汉堡也许终要向“汉堡”大品类看齐。
中国的“汉堡市场”还很大,但极限的“中国汉堡市场”已经初步饱和,差异化只是打开市场的钥匙,中国汉堡的下一步,要么打好真正的差异化,要么回归汉堡大品类。
来源:餐企老板内参 内参君
共2页 上一页 [1] [2]
红商网优质内容还将同步分发到公众号、视频号、头条号、西瓜抖音、网易号、搜狐号、企鹅号、百家号、好看视频、新浪微博等国内主力流量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