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两年,头部茶饮品牌转变策略,调整价格,与30元高价产品区间告别,并且试图通过合伙人计划快速扩张门店规模加速下沉。
中腰部茶饮品牌持续向上渗透并继续开发下沉市场,也大多提出了年内实现万店计划的目标,把万店视为了下一阶段的竞争门槛。
竞争开始白热化,并呈现无边界格局。随之而来的是价格越来越卷、产品越做越像,联名越做越多。
各路玩家开始短兵相接。24小时营业的奶茶店开始出现,甚至招商人员都开始“地推”了。
在此情况下,上市成为了新茶饮品牌的必要选择,是面对未来挑战的“惊险一跃”。
餐企上市困难重重
市场环境发生了什么?
“惊险一跃”这个词,常常被用来形容风险重重但有可能获得巨大回报选择。餐饮企业的上市正是这样一个充满风险和机遇的决策。
首先,上市可能会带来巨大的资本,帮助其扩张业务、提高知名度。但如果IPO失败,不仅会面临投资者信心丧失的巨大风险,而且企业的每一个动作都会在公众眼中被放大和过度解读。
此外,上市要面对严格的市场监管,包括财务透明度、公司治理、风险披露等等,这可能需要企业一系列伤筋动骨的改革,而且这些改变可能会带来深远的影响。
再者,上市过程往往伴随着高昂的成本,但市场本身却充满了不确定性,各种外部因素,比如政策因素、宏观环境、行业趋势,都可能影响募资的效果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决定上市的成败。
当前,餐饮企业的上市之路正受到政策和市场双重的考验。
政策层面上,令人担忧的是未被确认和澄清的两篇“小作文”。1月份时,投行圈传言称,餐饮连锁是“红灯行业”,不允许申报IPO。
到了2月,另一则“IPO红绿灯行业审核标准细则”传出:从事快消餐饮连锁业务企业上市受限。同时,类金融公司禁止上市,以大规模加盟为盈利模式的连锁餐饮企业或将中招。
唯一真正官宣的政策变动是IPO节奏收紧。8月27日,证监会做出了一项安排:根据近期市场情况,阶段性收紧IPO节奏,促进投融资两端的动态平衡。
政策的变动并不意味“关闸”,但从眼下情况看,A股的上市的审批会更加的严格。
市场层面,同日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宣布降低印花税,其目的在于刺激资本市场,重新稳定投资者的信心。
上半年数据表明,A股IPO数量保持高位,但筹资额同比下降33%。大多数餐饮企业选择的港股流通性也明显受挫。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港股筹资额处于20年来同期相比较低水平。
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成长性存疑的餐饮企业,资本市场对其的态度也难以乐观,上市前景并不明朗。
以绿茶餐厅为例,尽管去年它距离上市只有一步之遥,但还是迎来了第三次招股书过期。并在今年没有展现出任何进一步的动作。今年7月被媒体追问时,相关负责人表示,会根据当前数据与市场态势,重新评估最佳的上市时机。
结语
如今,在更严格的审核制度下,只有真正有实力和潜力的企业,才有可能走到资本市场的舞台中央。
餐饮企业应当聚焦自身核心竞争力,从长远的角度规划发展战略,打造更好的经营模型,获得更确定的经营成长性,而非盲目追求短期利润,流血扩张、带病冲刺上市。
此外,考虑到投资者的退出路径正在减少,这无疑为餐饮企业的资本化进程带来了不小的变数。但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好消息,在热钱逐渐退出、资本市场逐步回归理性的大背景下,行业的健康发展和整合进程只会加速。
比起“会找钱”的餐饮企业,真正“会经营”的企业更具竞争力。只有注重长期健康发展,拥有清晰的战略定位和优良的内部管理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健前行,更能为自己铺设一条可持续的成功之路。
来源:餐饮老板内参 张铎
共2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