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一阵子刮的轰轰烈烈“月薪两万,吃不起中式快餐”的讨论风中,有人细细算了一笔:
包括老乡鸡、大米先生在内的五家“头部”中式连锁快餐,统计它们“消费者推荐菜品”和“餐厅招牌必点推荐菜品”的价格水平,如果按照一荤一素一汤一饭的标准,在一线城市吃一顿饭平均要花上 40 元。
如果按照一日两餐正式饭食来算,一个月的花销便在3200元左右,更别提打工人身上还背负着房贷、房租、社交聚餐等等花销项目。
如此看来,月薪过万,在中式快餐吃饭确实算得上“奢侈”。
那么问题来了:
均价40元的中式快餐都吃不起,那些“天价”吐司、“天价”贝果、“天价”冰淇淋又是谁在消费?
先来看被黄牛炒到300元一条的吐司。在上海环海路,一家名为银座仁志川的吐司店,一条生吐司,售价98元,限量400个左右,半天便已经售罄。
有网友不到下午两点到达门店,被店员告知,现在拿号需要等到晚上7点来拿,需要等待5个小时。这还不算,店门口百米长的队伍中充斥着黄牛、跑腿、代排队。
比吐司略便宜一些的是60元一个的贝果。一家是开在上海新天地的纽约贝果博物馆,号称贝果界天花板,开业当天就引来大波追随者,首日营业10分钟,就开始了排队限流,很多热门贝果早早售空了。
另一家是名字非常长的Bagels&Schmears Cafe,开在上海的热门打卡地——田子坊,早上7点开门迎客,一上午人满为患,中午就售罄了,同样火爆。
还有一盒188元的gelato冰淇淋。不仅是消费者感兴趣,小红书平台上,#gelato话题的浏览量达到2.2亿次。国内一二线城市的Gelato门店普遍门庭若市,比如北京国贸和三里屯的Venchi闻绮就总是络绎不绝。
商家积极开店。至今,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已经出现开出几十家门店的连锁品牌,如集中在北京的igelato、上海的达可芮、杭州的Pinvita gelato等等。网络上,还有不少没有线下实体店的gelato网店。
像是这样贵的理直气壮的品牌,还有很多。
这样的排队盛况也证明了,确实有人吃,且吃的人还不少。
在部分消费者看来,这些品牌的卖点无非是“情怀”、“食物历史”以及“一些听不太懂但感觉很高级的名词”。
谁会为这些标签买单?或许“精致白领”会。
他们大都用着全系苹果产品,穿着maje、Sandro、Patagonia品牌的衣服,喷着le labo、Byredo、观夏的香水,生活看起来小资又惬意。
那些品牌意义远大于本身价值的食物,新中产们或许买单。
这类食物的卖点已经脱离了“食物”这两个字的范畴,品牌的消费者看中的也并非食物本身,而是品牌能带来的附加值,如“小众”、“高级”、“出片”……
04
消费者还能为“贵价餐”
买多久的单?
其实,这些“天价”食物的消费者除了新中产之外,还有一部分被排队吸引过来的“尝鲜”群体。
一个新的品牌门店开出后,靠着上述标签吸引到了一批“精致白领”,热度、流量齐飞后,即使那些没有相对应的长久消费能力的客群,也会萌生出“尝鲜”念头。
当这两批人都置身于这场轰轰烈烈的排队大军中去,又会吸引到更多的消费者……“排队”便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
但,雪终究会融化。
高质价比时代下,当排队尝鲜的人散场后,新中产们的体量是否能支撑起这么多“天价”品牌的生存、新中产们又是否会“背叛”品牌,转身投入故事讲的更好、更有高级感的新品牌中去?
答案呼之欲出。
来源:餐饮老板内参 余从 共2页 上一页 [1] [2]
红商网优质内容还将同步分发到公众号、视频号、头条号、西瓜抖音、网易号、搜狐号、企鹅号、百家号、好看视频、新浪微博等国内主力流量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