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还有些大桶类产品的销量还会受到季节性的营销,如大桶水果茶、海鲜和小龙虾,一旦过了夏季,销量会直线下降。
2、营销角度:消费者尝“鲜”后,风势会立刻减弱
“各品类+大桶”确实能带给人“眼前一亮”之感,可随着消费者见多、见惯了这类产品,对它的新鲜感会变淡后,就会产生一种视觉疲劳,到那时“大桶风”必然会被“其他系列风”所替代。
3、“卖点”角度:再难有品牌借此实现竞争突围
谁先提出新卖点,谁先吃到红利。
如星巴克推出“第三空间”的卖点,所以吃到了“第三空间”的红利;海底捞推出“极致化的服务”,所以吃到“极致服务”的红利……但后来者不管怎么涌入其中,也只能吃到“一部分市场”。
“大桶风”也是如此,甜啦啦率先以大桶系列饮品吃到红利,后续的茶饮仿者只能通过大桶风”,曝光品牌,提高产品销量。即便是其他品类趁着风向,走“大桶风”,依然不会有大作为,因为消费者只能图个新鲜感,把注意力短暂停留在品牌上,形成一次性购买,不会让品牌再从同质化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4、竞争角度:门槛太低,模仿者成群结队
“桶装类创新”属于微创新,没太大技术门槛,非常容易被借鉴和模仿。这样某品牌即便通过大桶化火了一把后,未来层出不穷的模仿者将也会将其淹没。
所以,“大桶化”,无论从产品和营销角度来说,还是从“卖点”和竞争角度来讲,它都是虚火一场,可以短期为餐厅或品牌博来关注,带来短期的销量,而不能长久为餐厅带来收入上的提升。
“大桶风”给了餐饮人哪些启示?
虽然,“大桶风”并非什么趋势,可能只是一阵短时间的“风”,不过大桶风从果茶的星星之火到现在的燎原大火,它的一些路径还是能给餐饮经营者带来一些启示。
启示一:创新没思路可从“生活中常见的元素”寻灵感
以水果茶为例,它可拆解为“盛装饮料的瓶子+各类组合的水果”,大桶水果的设计便是借鉴了我们生活常见的“大桶”。
大桶水果茶火了 ,后来“大桶咖啡”、“大桶鸡尾酒”等等后来借鉴了“大桶水果茶”的设计,推出了“大桶+各品类”的系列产品。只是前者借鉴生活中常见的元素,后者是借鉴了餐饮业内茶饮领域的常见元素。
启示二:只有“超预期”的产品才能给品牌带来巨大的曝光
大桶类产品能快速爆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其“超预期的性价比”和“超预期的包装”。
超预期的性价比。比如500mL和1000L的水果茶,售价才10~19元,完全打破消费者对水果茶的产品预期,这样消费者会形容“爽感”。这种“爽感”会让他们很乐意将产品分享给朋友。
超预期的包装。在消费者预期中茶饮包装就是“杯装捧着喝”,从没想过还能“桶装提着喝“,太不可思议了。一旦“消费者对包装的预期被打破”,便会有分享给周边人的欲望,因为这是一个“不错的话题”。
所以,“大桶风”在传播上给我们的启示是,一旦你的产品和营销,让人感觉“超预期”,就很容易获得消费者青睐和助推。
启示三:“某风”吹起时品牌可立刻借助“风势”让“品牌飞一会”
如“大桶水果茶”火了,许多品牌都推出大桶系列的饮品,以此来吸引消费者前来购买桶装饮品,在购买过程,不仅曝光了品牌,还是顺便扩大了其他茶饮的销量。
其实类似案例还有许多。如“椰子味的咖啡”火后,其他茶饮品牌也快速跟风推出“椰子+奶茶”、“椰子+其他水果”等系列产品。之所以某款产品火后,其他品牌或网红店要跟进,这时因为此时该类产品自带话题和流量,这时跟进可借着它的风势,让品牌及旗下的产品也能跟着飞一会。
启示四:抖音适合品牌曝光,小红书适合品类曝光
在梳理“大桶风”的路径时,我发现许多大品牌选择抖音为宣传的主阵地,一些无名气的网红店却选择了小红书为宣传的主阵地,为什么会出现这类现象呢?
因为人们刷抖音是为了消遣娱乐,刷小红书是为了看各类博主推荐的新品和餐厅。这就注定了餐饮人运营在运营两平台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如抖音是适合侧重品牌宣传,小红书侧重转化。因为人们无目的刷抖音,看见内容只能记住品牌和福利信息,可是小红书是有目的寻找信息,找到想要的内容,自然更容易线下消费。
小结:
大桶风的流行,本质是在餐饮同质化红海中的一个产品包装的微创新。
在整个消费比较低迷的情况下,营造一个新的话题,用视觉冲击“唤醒”顾客,对于品牌来说,这是品牌保持热度和刺激销量的好方法。
而这股风,到底能吹多久,取决于年轻人的“新鲜感”能维持多久。
来源:职业餐饮网 邹通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餐饮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