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星巴克的“焕新食”项目曾一口气推出过38款餐食,面包小甜点等不必说,三明治、意面等餐食也在意料之内,但江浙沪地区的星巴克,直接上了一款“东坡肉溏心蛋”三明治,四舍五入划分成“大饼卷一切”。
其实不止早餐和下午茶,午餐、晚餐、夜宵……早就通通都可以在咖啡厅里一站式解决了。
青岛Koffe Gourd宝葫芦餐厅,标签虽打着咖啡厅,但在消费者眼里,更像是一个环境不错,有点美式风格的食堂。菜单是中式、西式简餐加上咖啡的混搭,装修也是美式+国风的融合。
苏州一家新中式Brunch,饺子、锅贴、虾仁马蹄/荠菜猪肉小馄饨配咖啡;广州一家牛杂店,直接推出了“牛杂饭+咖啡”套餐;而前段时间被网友“群嘲”的上岛咖啡,自救中更是直接上新毛血旺、辣椒炒肉、小龙虾……
类似的“咖啡+中餐”组合在全国各地不同省份不同城市上演着,很多家咖啡厅的老板都表示,最初这种形式的出现,大多来源于消费者的“创意”。
武汉不正咖啡推出“油饼包烧麦”咖啡套餐,是因为隔壁老板卖油饼包烧麦,不少顾客会带着油饼卖咖啡;而在广州卖“肠粉11年,咖啡2年”的庄记,也是因为顾客有咖啡的需求,而特意推出了咖啡套餐。
如今看来,咖啡厅盯上中餐后,续命不止停留在中式早餐层面,更是逐步蔓延至午餐、晚餐。有消费者在点评网留言写到,“已经分不清,到底是中餐救了咖啡,还是咖啡唤醒了中国胃。”
新咖啡文化的自信
在“奶茶文化”后,如今国内的咖啡品牌在市场教育方面的工作也远超于其他外来品类,消费者接收度大大提升。
但宏观来看,国内市场的咖啡需求量仍是粥多僧少,市场饱和度高,内卷程度也愈发严重。很难厘清,咖啡+中餐的诞生到底是消费需求,还是商家的自发续命行为。
一方面,咖啡配中餐看上去是个新花活儿,是品牌们为了扩大入口、顺应需求、寻找新增长曲线下的无奈选择,优点也的确明显——丰富经营时段、提高客单价、增加消费关注度……
内参此前也曾于文章中表示观点,中式化是必然的趋势,也是顺应消费者要求必然进化的结果。《老板,来一杯“藿香正气咖啡”》
但就目前来看,咖啡厅上中餐还处于蚕蛹期,有水土不服感的消费者并不在少数。
上岛咖啡自救卖中餐,尽管有消费者品尝后,在点评网打出了很高的评分,认为菜品甚至要超过咖啡的品质。但也有不少网友唏嘘,认为环境不搭、破坏氛围,咖啡和新茶饮再无分别等等,甚至有不少人感叹“咖啡馆里卖饭多跌份儿啊”。
对于独立咖啡馆而言,即使加入中餐的组合套餐会带来一定收益与流量,但咖啡作为绝对单品,永远是一个咖啡品牌抓取顾客心智的核心产品。
但另一方面,随着国内自有咖啡品牌的强势崛起,咖啡店不再是只符合西方口味的咖啡和甜品,而是转向更日常化、多元化的中式消费场景,更接近国人消费需求。
不论是“咖啡+煎饼果子/+小笼包”,还是“咖啡+牛杂/+毛血旺”,彻底打入中餐界背后,每一种突破与创新,都是新时代消费者对本土咖啡文化自信的呐喊。
来源:餐企老板内参 张鳗鱼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咖啡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