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无限场景”。
“打破第三空间的场景局限”是瑞幸对于行业最大的贡献,如今“无限场景+线上/线下”已经成为行业标配。
Manner、Nowwa等本土咖啡品牌的“极致单店模型”更把“去场景化”发挥到了极致,“更小的面积、更少的人工、更高的坪效”,本土咖啡品牌对于“消费场景的本土化改造”,使得咖啡成为餐饮行业里为数不多仍在高速增长的品类。
第三、“文化的赋能”。
近几年“国潮”的兴起,为“新中式咖啡”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发展条件。
如今,咖啡行业内的“中国元素”早已无处不在,包括本土的咖啡豆(以云南豆为代表的拼豆已经成为主流)、本土化工艺(中式炖煮咖啡)、本土化食材(以枸杞咖啡、罗汉果咖啡等为代表的“养生咖啡”)、本土化场景(茶馆风、药房风、寺庙风、书法风等)、本土创意配搭(咖啡配煎饼、咖啡配河粉、咖啡配锅盔等)等等。
虽然目前“新中式咖啡”仍属于小众,但是“文化反向输出”的功率正在变得越来越大。
03
新中式咖啡要走向流行
仍缺乏颠覆性的创新
说到“新中式咖啡”,我们也难免会拿它和其他“新中式品类”类比:
谈到“新中式烘焙”,我们自然想到墨茉和虎头局对传统中式糕点的创新,比如场景零食化、产品无糖或少糖化、品牌国潮化等,让一个严重老化的品类焕然新生;
谈到“新中式烤肉”,我们想到的是柒酒烤肉和酒拾烤肉,将东北烤肉、湘派烤肉、北京炙子烤肉、川式烤肉等各式烤肉融合,“口味普适性更强+极致性价比”使得“新中式烤肉”的接受度更高;
谈到“新中式茶馆”,你想到的是像tea'stone和顽徒的极致美学,除了对空间的极致追求,“新中式茶馆”对“茶、水、器、人、技”的改造,也成功让年轻人对传统的中国茶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是,反观以“鸳央”为代表的“新中式咖啡”,除了将“茶咖”作为主打产品之外,并没有在产品、场景、人群上有太多的“颠覆性创新”。
大部分“新中式咖啡”还停留在口味的猎奇上,像是把黑芝麻糊、汤圆、豆腐花、龟苓膏、马蹄爽等五谷杂粮、水果蔬菜加入咖啡中,实际来看“噱头大于销量”。
要知道像“Dirty和生椰”这样的本土化风味之所以能够大流行,主要源于“对风味的成功改造”,而非咖啡豆的“产地”亦或是猎奇的搭配。
从产品角度来说,未来“茶咖”能否达到像奶咖和果咖那样的流行度尚不可知,毕竟“新中式咖啡”目前仍缺少像“dirty和生椰拿铁”这样的现象级产品引爆市场。
从场景上看,“新中式咖啡”的创新也十分有限。不管是在药店里喝咖啡,还是在寺庙里喝,或者是边看书法边喝,这些门店更偏向“一次性打卡的网红店”,坪效低、门店模型很难复制。
从模型来看,尽管我们相信“文化自信”带来的溢价要远大于产品本身,但“国潮风”已经在不少品类里显出疲态。即便已经是“国潮优等生”的“鸳央”,依旧没办法给到我们“哇塞”的感觉。
所以总的来说,现阶段下,与其说是本土消费者更渴望“新中式咖啡”,倒不如说是咖啡和奶茶品牌们更着急打造出下一个“瑞幸”,以解决增长放缓的焦虑。
写在最后
过去一年,中国的咖啡市场迎来了井喷,根据《中国现磨咖啡行业白皮书》显示,截至2021年,中国一线城市的咖啡的渗透率已经达到67%,人均咖啡消费杯量更是达到惊人的326杯,接近美韩等成熟咖啡市场的水平,去年上海更是凭借着6913家咖啡馆登顶全球咖啡馆数量最多的城市。
另一方面,咖啡市场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尤其在新品研发上内卷严重,去年一年里,仅瑞幸一家的新品数量就有113款,相当于平均3天就上线一款新品。
此时“新中式咖啡”的出现显得正当其时,这个概念极富想象力,“茶咖双基底”的产品延展性大、创新天花板高,给市场带来了一股新风。
但另一方面,“新中式咖啡”由茶颜先喊出来,又显得有点讽刺。你可以看作这是茶颜在行业布局上的一个“高招”,但同时这无疑也是咖啡品牌在创新上的“集体失位”。可以想象未来一段时间,在“鸳央”的“鲶鱼效应”下,各大品牌一定会在“茶咖”上重金投入。
未来,“新中式咖啡”到底是“新蓝海”,还是“昙花一现”,只能交给市场来判断了。
来源:红餐网 翟彬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