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为人
谁还没点“上头”时刻
内参君整理了一些常见的“情绪营销”案例:
“打工人”情绪
创意饮品店,尤其是咖啡店,经常能看富有“打工人”气息的产品。
比如,和工作高度相关的产品命名,开会中、DEADLINE COMING、真涨知识了等等。
又或者直接把店名取为“打工人咖啡”,在杯子上贴“打工人打工魂”的贴纸。站在平价咖啡的定位上,用“打工人”和消费者做情感连接,“打工人咖啡”迅速拓店。大众点评显示,目前,品牌在无锡已经开出了39家门店。
“笼中人”情绪
“疫情结束”是全民共通的希望。很多餐厅通过产品表达了这种愿望。
“自豪感”情绪
情绪营销同样会借助大众的“自豪感”、“认同感”。
最经典的案例就是今年冬奥会上谷爱凌吃韭菜盒子。自由式滑雪女子坡面障碍技巧资格赛上,谷爱凌滑完第二轮等待打分时,掏出韭菜盒子开始吃起来。
这位备受关注的运动员吃韭菜盒子的动作引起了大众的关注和效仿。美团数据显示,在谷爱凌提到韭菜盒子后的一周内,用户搜索量超12万次,同比增长超161%,外卖累计销量超160万个,同比增长93%。
有消费者表示:“本来就爱这个味,看到谷爱凌也在吃,一下子就把馋虫勾起来了”。
“听故事”情绪
还有一种情绪营销,抓住大家“吃瓜”或者“听故事”的情绪。内容前面是百态人生,最终都是一个出其不意的转折,落脚到一个地方,让人觉得好笑、有趣,激发传播欲甚至创作欲。最经典的莫过于肯德基的“疯四”文学。
小结
餐饮不断升级,各家品牌都在做产品、做服务、做品牌,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实用价值,让消费者从理性上思考,有这样的购买动机。
内参君认为,情绪营销是促使消费者停止“货比三家”、马上购买的营销方式,在餐厅产品同质化较高、竞争较为激烈的情况下,给消费者提供“上头”时刻,让消费者选择“买它”。
而海底捞和肯德基,其实也并非主动的“情绪营销”,而在日常做好产品、服务和品牌,持续和消费者互动与共创,在积累到足够量能后,最终才爆发出“分手套餐”和“疯狂星期四”的流量狂欢。
情绪营销,是“获客法宝”,但产品依旧是核心。
来源:餐企老板内参 陈黎明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餐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