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标、易耗是生鲜产品的物理属性,低毛利则是生鲜销售的商业属性。围绕这两点,生鲜电商细分出5种业务模式:传统垂直电商、传统平台电商、店仓一体(含超市到家)、前置仓、社区团购。其中,区别于传统仓库远离最终消费人群的模式,前置仓是指在社区附近建立仓库,建立“城市分选中心+社区前置仓”的二级仓储体系,可覆盖3公里范围,实现生鲜即配一小时达,配送环节能够在保证生鲜产品新鲜度的情况下极大地提升时效性,同时相比线下门店可以节省运营成本。
招商银行研究院发布的一份研报显示,前置仓模式相对于新零售“前店后仓”模式的投资低,但是由于没有实体门店,拉新引流的成本会较高。因此,前置仓模式的优势在于选址容易和投资成本;劣势是初期拉新引流成本会较高,但随着规模效应和品牌宣传的积累,单位引流成本将呈现边际下降趋势。
从实践上看,走前置仓这条路的叮咚买菜、每日优鲜,日子并不好过。叮咚买菜财报显示,2019年至2021年,叮咚买菜净亏损分别为18.73亿元、31.77亿元和64.29亿元。每日优鲜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0年,公司履约费用分别为12.39亿元、18.33亿元、15.76亿元;调整后的净亏损分别为22.16亿元、27.77亿元和15.89亿元。
从二级市场看,其模式同样不被资本市场看好。2021年6月25日,每日优鲜亮相美股市场,开盘首日股价便下跌25%;截至今年8月15日收盘,每日优鲜股价为0.18美元,较上市开盘时的每股10.65美元下跌98%。有分析人士认为,盈利缺乏持续想象空间是其上市首日即破发的根本原因。叮咚买菜股价则从最高点的每股46美元跌至目前的4.5美元。
“造血”能力亟须提升
在私募一级市场,生鲜电商的热度明显下降。IT桔子统计显示,生鲜电商行业投融资高峰出现在2015年,当年发生的投资事件为166宗,合计投资金额约114亿元,随后投资数量便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16年至2021年分别为109宗、62宗、52宗、26宗、20宗、16宗。从投资金额看,仅2018年、2020年出现过几笔大额融资,2018年合计投资额为235亿元,2020年328亿元的投资额为近几年的峰值。
需要看到的是,始终依靠外界“输血”而自身没有“造血”能力的生鲜电商,将面临艰难的挑战。以前置仓电商为例,分析人士表示,前置仓生鲜电商的盈利讲究规模效应,需要通过规模化发展摊薄网点运营成本,从而实现盈利。对叮咚买菜而言,一线城市的站点布局已趋于饱和,用户增量存在天花板,而二三线以及更低线城市的市场规模十分有限,未来探寻新的增长空间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不可否认,生鲜电商为消费者提供了便利,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为居民生活物资供应提供了诸多保障。但是,企业的首要目的是生存,企业自身“造血”功能不足,且“烧钱”多年仍未见起色,也没有打造出能稳定盈利的商业模式,一旦后续融资受阻,自然容易陷入困境。
对于生鲜电商的未来,业内分析人士认为,不少生鲜电商平台运用了互联网思维和手段,但在利用大数据获客之后,能否保住客流、稳住现金流成为关键。生鲜电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注重产业、产品以及供应链。生鲜电商市场不会消失,但每家生鲜电商平台是否能存活,要看其自身如何发展。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记者 杨毅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生鲜电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