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卷土重来,买菜成了不少上海人封控后的头等大事。
有人为此设了好几个闹钟,盒马、叮咚、美团、京东到家……轮番刷。但因为需求过于庞大,常常出现菜已经放到购物车,付款时却被清空了一部分,或者显示没有运力配送等情况。
世界上最痛苦的事,大概就是明明看到了菜,却无法送到家。
那么,一个订单,从用户下单到最终送货上门,这中间究竟要经历哪些环节?这些环节又需要消耗多少人力?还能用怎样的方式解决运力短缺问题?
上周,零售君以“共享员工”的身份,来到盒马鲜生大宁店以及盒马X会员店(宝山大场店)体验了一回。
作为消费者,零售君也曾有过线上抢菜得而复失的郁闷,在这次体验中,零售君又感受到,有太多的人正在为了解决大家的餐桌问题而持续努力着。
01
理货员的忙碌
2020年新冠疫情,“共享员工”概念在盒马诞生。
今年,上海疫情反扑后,盒马再一次和餐饮、娱乐企业共享了员工。然而,激增的订单使得门店运力依然无法有效缓解。盒马内部,开始号召总部员工到门店支援……
零售君是在“上海封城谣言”的第二天,来到盒马大宁店的。
这家店位于静安区大宁音乐广场,广场里的办公楼大多已经停止办公,人群的聚集效应变得十分明显——基本都集中在了盒马。
下午一点半,零售君准时到岗。和疫情前相比,店内人流量明显较大。经过了上午的“抢菜”潮后,店内的蔬菜、肉类、牛奶、鸡蛋等生活物资已基本卖空。然而,这仍然阻挡不了人们的购买热情,不少人还在询问何时补货,当得知不确定时,又转而向速冻食品下手。
零售君的第一项工作就是上架商品。当天,店里的小台农芒果正在促销,9.9元一盒(500g),和市价相比便宜不少,加上这个货架刚好位于收银区附近,所以小台农一上架,转个身的工夫就少了一大排。
刚忙完芒果,那边又有冷冻丸子需要上架。在冻品区域上架商品,除了体力上的消耗,还要经受“低温”考验,零售君在芒果上架时累得满身大汗,站在冷柜前没多久,热汗就变成了冷汗。而这些,一直是门店理货员们的日常。
除了上货,理货员还需要把藏在各处的“孤品”送回它们原本应该在的地方。何为“孤品”?就是那些人们原本想要,可是逛着逛着又不想要,随手一放的商品。
为什么要放回去?一是商品储存的需要,尤其是冷冻产品,必须及时放回冰柜,否则就只能报废;二是便于前场拣货员节约时间,如果只剩一两件商品,且散落在他处,拣货员就很难找得到。
这个活儿看起来简单,干起来却没那么容易。
首先,需要眼睛够尖。因为这些被随手丢弃的商品,它的出现没有任何规律,比如零售君就在饮料柜发现了豆腐干、酸菜鱼调料和青团。
其次,需要熟悉场地。一般而言,盒马鲜生的标准门店通常在3000~4000平方米之间,SKU则在7000+,如果对场地和商品不熟,就要走很多冤枉路,也会浪费不少时间。
当然,若论场地的熟悉程度,前场拣货员当仁不让。
零售君碰到一个拣货小哥,正在冷饮柜前找一款“车厘子樱花味”的迷你梦龙,于是自告奋勇地帮他找。只是,现实很快打脸。正当零售君怀疑会不会没货时,小哥说:“不可能,系统里显示还有两盒。”边说边把第一层商品挨个儿掀起,果然,这两盒就藏在下面一层。
一般来说,一个普通的线上订单留给前场拣货人员的时间只有十分钟左右。只有熟悉商品所在区域,熟悉超市里的商品,才能让这十分钟变得更加从容。正因为如此,这个岗位也是共享员工短期内较难胜任的。
02
一个订单的旅程
疫情之外,大概没有人会想过,一个订单从手机端下单到快递配送的完整环节是什么,这些环节如果遇到干扰,又会怎么样。
对大多数人而言,这个问题的确不重要。作为消费者,只要懂得在App上下单、付款,剩下的都是零售企业的事,消费者只要坐在办公室或者家里,等待货物送上门即可。
然而,疫情的反扑,封控以及居家办公成为现状,包括零售企业的员工也时常被封控。于是,人们发现在App上买菜,哪怕只是慢了一点点,购物车里的商品都会变成灰色。
这当然不是消费者的过错,而是从下单到配送,背后有一个长长的服务链条,只要这个链条有一个环节遇到障碍,就会导致下单失败。
零售君在盒马门店工作之后发现,一个订单从客户下单到完成订单,大致需要四个比较大的环节:
第一步:前场捡货员根据客户订单信息进行商品的分拣,如果都是常规标品,这个分拣是最容易的,所需时间也最短,但如果客户购买了一条鱼且需要现杀,这个订单就会比较复杂了。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买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