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第一种操作形式难度较高,但核心优势是由零售商在主导预制菜供应。这不仅有利于零售企业将供应环节分拆,通过各个环节品质、毛利把控来提升商品性价比和品质差异化;也有利于零售企业从“批发型零售商”向“制造型零售商”转型,未来也存在To B供应等可能。
而第二种模式意味着零售商的差异化竞争力有所降低,毕竟很难有商品能够做到完全意义上的独家供应。更重要的是,当前市场上的供应商实力参差不齐。零售商如何甄选匹配就是一大难题。而且,这时候的预制菜实际上是由供应商主导。
举例来说,目前供应预制菜的供应商群体可以分为四类。其一是以味知香为代表的专业预制菜企业,主攻半成品菜;其二是最新入局的上游农牧水产类企业,例如国联水产、春雪食品等;其三是九城一锅、太二酸菜鱼等餐饮企业;其四则是获得资本投资的创业公司。
上述供应商可以说各有特色,如何有效合作就是零售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就拿餐饮企业来说,虽然大部分供应商都是成熟的餐饮预制料包供应商,但实际上To B供应和To C售卖差异极大。因为餐饮预制菜有最后经过餐厅后厨处理的工序,比如淋一道热油、重新摆盘等动作,端出的菜品就完全不同。但零售渠道属于出厂时什么样,消费者就看到什么样,所以要求更高。
而且,《第三只眼看零售》了解到,目前已有预制菜的中间商角色产生。他们通常只负责销售渠道搭建,但并不参与生产研发。对于体量相对较小的零售企业来说,与此类供应商合作的门槛较低,但也面临产品品质难把控、适销性差等风险。
此外,零售商也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提升预制菜性价比。虽然预制菜毛利可以达到35%-40%,但由于运营成本高、损耗大而且消费者可接受价格低,预制菜仍然会为零售企业带来盈利压力。
增长快or基数小
警惕市场泡沫
虽然当前一些涉足预制菜开发的零售企业表示获得成倍增长。资本市场也有不少投融资案例产生,使得预制菜似乎成了炙手可热,能够有效帮助零售企业提升业绩的利器。但需要指出的是,预制菜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整体销售基础小、消费群体数量较少、适应区域有限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例如生鲜传奇总经理沈华烽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生鲜传奇从2015年就开始尝试预制菜开发。但无论是自己打造的“告别刀”系列切配菜产品,还是餐饮企业同庆楼推出的“红焖牛肉”“松茸菌老鸡汤”等半成品食材,门店销售始终平平。
同时,预制菜的线上销售表现优于线下卖场,也是一大特点。生鲜传奇的预制菜在线上线下销售比例为3:1。有预制菜供应商也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他们生产的即食商品,在单个线下商超每天销量不会超过2000份,但在叮咚买菜等线上渠道销量能够达到6000份。
也就是说,就实体零售企业而言,预制菜实际上尚未成为消费者广泛接受的畅销品类。它在资本市场上被追捧,以及在部分生鲜电商平台上销售翻倍增长,并不能保证零售企业能将其在门店中成功复制。同时,预制菜赛道中也存在一定泡沫,需要长期观察。
叮咚买菜副总裁申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亦表示,“预制菜赛道远未到头部时代,企业需警惕跟风而行造成的供求失衡与高损耗。”
“当中,有几个关键因素会决定预制菜的发展:第一是供应链、冷链,因为这决定了食品的新鲜程度,与口味还原乃至食品安全息息相关;第二是销售链条,风口下很多玩家齐聚赛道,但如果跟风而行、没有对市场的一个及时感知,一旦出现滞后很容易出现供大于求、高额损耗,影响业绩增长。”申强说。
同时,预制菜的延展空间也值得行业探讨。
目前来看, 提升预制菜商品力、进行To B供应是一大方向。例如近期推出B端预制菜品牌“朝气鲜食”的叮咚买菜即属于上述做法。《第三只眼看零售》认为,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值得重点关注,即预制菜To B销售能否帮助叮咚买菜优化后台成本,从而在C端销售达到一定体量之前降低叮咚买菜压力。
但对于大多数实体零售企业而言,To B发展难度较大,会面临既当选手、又当裁判的问题。而To C销售,也需要解决品牌化、规模化等一系列问题,才有可能在预制菜品类中获取利润,带动业绩增长。
可见,相比较仓促上马预制菜品类来说,实体零售企业更应该谋定而后动。
来源:第三只眼看零售 文/张思遥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预制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