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观点是,渠道如果发生了重大变革,渠道内就会产生出新品牌。因为产生新变化的渠道会需要更多能够迎合新渠道特征来打配合的品牌商,从而互利互惠,并增益消费者。那从当时来看,电商也是一个新渠道变革 ,会催生新品牌。
那么以上两个观点里所涉及的渠道新变化,都隐藏着产生新品牌的机会,所以我选择在那个时候去关注了新品牌相关的投资,也就是跟消费和淘品牌相关的投资。
那这个逻辑同样可以放到今天。2020、2021这两年外贸电商超常发展,所以行业融了非常多钱。那么这个现象可能带来两个直接的后果。
一是这种盛况会教育发达国家以及那些国家的消费者「什么是跨境电商?」,从线上选购,到物流速度,再到购买体验等等,对消费者起到一个心智教育的作用。这点和2010、2011年各大电商公司砸钱铺天盖地投广告教育消费者是一个作用。
二是外贸电商商家们形成了各自的影响力,包括不同类型的渠道、渠道品牌或者平台规则的建立等等,也有新型渠道和品牌的形成。
那么从这两点来看,消费者端和渠道平台都出现了新变化,加上疫情期间,供应链中的物流、中转、仓储相关的基础设施和运作流程也得到了一定的训练和增强,结合这三点新变化,我们不难预测一定会有行业新品牌出现。
那说回我个人的投资心得,为什么我在2015-2016这两年开始投资跨境电商?关注国内经济形势的人应该都记得,2015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高层首次明确强调了供给侧改革,因为当时国内出现了供需错位,老百姓的购买力旺盛,但是国内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无法满足需求,就导致了购买力外流,中国人的「海外购物力」屡次上了资讯。
实际上看过去的话,每一次我们在调整经济结构的时候,都会相对更重视外贸一些,外贸也确实承接了经济发展的压力和挑战。所以那个时候从宏观经济上看,我倾向于认为外贸行业应该会出现一些新的机会和窗口。
还有一个原因是,每一次新的流量结构发生变化的时候,就会出现新的电商模式,不仅限于跨境电商。中国比较早的一波外贸电商比如说兰亭集势,其业务开展主要基于搜索流量,当时PC端流量有了明显的增长和高占比,这种新流量结构支撑了中国当时的第一波外贸电商。
在我们开始投资外贸电商的时间点,Facebook完成了产品从PC端到手机端的转移,流量结构从搜索流量转向了社交流量,从PC流量转向了移动流量,并且还叠加了当时PC端基本没出现过的图片相关的可视化流量,比如Facebook、Instagram上的图片。这种流量结构的改变就意味着新的流量机会,现在做得比较好的跨境电商不管是SHEIN还是我们早期投的PatPat,都在当时抓住了流量结构的改变带来的新流量,因此获得了红利。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再来做一次推演,我也看到比如著名的做应用数据监测的SensorTower公司公布的数据,说是2020年 -2021年,TikTok的 app全球下载量和用户使用时长都陆续超过了Facebook,成为了全球第一 。这代表着流量结构又一次发生了大改变,第一次在全球范围内从文本+图片的传统社交流量转变为了以(境内)抖音和(境外)TikTok为代表的视频流量。
再小小往下推演一下,这种流量结构的改变有机会导致国外崛起一大批想在新电商模式中吃流量红利的公司,当然这些公司对于我国的出海电商会派上比较大的用场。因为在过去几年里,中国几乎所有电商从业者都处在一个竞争激烈,卷况吓人的环境里,对于玩转抖音流量、直播流量都已经有了丰富的心得体会,但放到国外这些就是先进“斗争”经验了,因为国外还没有太多的本地电商了解或者充分做过流媒体竞争,学习过如何用视频卖东西,这里面就蕴藏着新机会。
说到这个我有一个现成的例子,我们投资的公司中有一家正巧在美国做护肤品,JUNO,他们在美国地区的TikTok上算是同行里做的最好的一个,也在过去半年里获得了不错的成长。
随着抖音本身或者TikTok在北美的流行,以及国外市场在抖音这样的流量平台中学习变现需要样板,新渠道需要新品牌的辅助和配合,更多深谙新流量结构、新媒介结构的新品牌会因此获益,当然在中国培养出来的“斗争”经验也会给他们带来大收益。这就是新流量结构带来的新商业机会。
/05/
中外跨境电商巨头
将如何应对新局面?
Richer:顺着这个话题往下聊,我想问两个层面上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们也想了解一下中国的一些巨头会在这样的趋势下如何改变自己在跨境电商行业里的格局、竞争态势,比如说像是抖音和TikTok,或者阿里,我记得阿里也在海外布局过Lazada、SEA这些点。
另一个层面,我们再说说海外的巨头们。比如以TikTok在全球范围内崛起为代表,传统海外互联网巨头比如像是Facebook、Google、亚马逊这些企业,他们是怎么应对中国这一批出海企业,或者说中国这一批流量变化带来的挑战呢?
李丰:电商也叫在线零售行业,这一句话就定义了它的两个性质,一个是「在线」,一个是「零售」。
「零售」代表的是供应链效率和工业链流转。通俗点就是关于商品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在哪里生产性价比最好、商品是如何流转到消费者手里的、组一盘怎样的货卖给不同人群。
「在线」涉及到流量结构和媒介形态,以及消费者在不同流量上所耗费的时间差。
我们先来讲讲「零售」部分,也就是所谓供应链的部分,包含生产和流转。不妨看看全球电商霸主亚马逊,亚马逊做的事我们可以这样定义:global sourcing&local merchandising,global sourcing指的是我在全球范围内找货,local merchandising指的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地区消费者不同的需求为他们组一盘最适合该地区需求的货。
在全球商品范围里针对不同的地区消费者需求做不同的商品组合,概括起来就是这样。这样的全球找货能力是亚马逊的优势,这里面也包含了亚马逊在自己建立的仓储物流上的流转优势,亚马逊也因此在零售端建立起了自己的全球优势。
但这点在中国是有挑战的,为什么?因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全球几乎只有中国在仅仅local sourcing也就是本土范围内找货的前提下就可以满足local merchandising(各地消费者需求)。说白了,中国生产的消费品和快消品类太多了,品类全,性价比又高,又凑巧处在消费升级当中,能够自供自销。那在这个基础上,亚马逊这一套global sourcing然后local merchandising的做法效率就显得不高了。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能大量诞生淘宝、天猫、京东这些不同于亚马逊的,在本土有竞争优势的电商平台的原因之一。
这样的事情一定程度上也发生在了东南亚。虽然东南亚各个国家的消费能力不尽相同,但因为同在一个大盘子里,所以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既有需求、又有供给、又能本土化,虽然这个本土化可能是越南生产的东西被卖到了泰国。
从广义上来看,东南亚地区也是通过local sourcing就可以比较好的满足local merchandising,那么这个地区也产生了自己的商业现象,比如说像是SEA,或者SHOPEE,就是通过在东南亚和临近的中国找货,来解决东南亚地区的需求。
今天消费品端的供应链,大多长在了中国和东南亚,也许四五年以后我们会看到这些以供应链国为基础的跨境电商,在零售端的商品效率慢慢向更多国家蔓延。再换句话说就是,中国的跨境电商在一段时间之后,非常有望在许多国家变成亚马逊强大的竞争对手。
这是零售本身的规律决定的,因为这些国家的供应链生于斯长于斯,供应链的规模和效率也得到了此次疫情超长的教育和引导,使得供需两端的匹配更加合适,这个成长效率也逐渐开始发挥作用了。
说完「零售」部分,我们再来讲讲「在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流量平台。流量平台的功能往往各不相同,但又会产生交汇。比如谷歌和其收购的Youtube,Facebook和收购的Instagram,TikTok相对就是个纯粹的独立短视频平台了。
在较为原始的文本互联网时代,比如2008年以前你在国内互联网上买东西,大概率是上网先搜文字描述,然后再去线下,比如你在网上搜某一款电脑或者3C产品的信息,然后再去中关村的海龙电子城这些地方线下购买。
文本时代大家做购买决策通常都没有多少产品图可看,只能看文字描述,比如电脑和电脑之间的显卡、cpu、内存差别。不过响应当年国家「宽带中国」的战略号召,2000到 2010年这十年,宽带开始在我国快速普及发展,很快文字+图片的流量传播组合就开始出现了。
那这种流量结构的变化给谁带来了收益呢?光用文字描述无法展示销售点的品类,比如服装,有图吆喝起来肯定比文字更靠谱。再后来出现了视频传播,那什么东西光靠图片吆喝比不上靠视频宣传呢?比如彩妆。
从这些历史来看,「在线」流量结构的变化,往往会带来非常多的新流量机会, 也代表着新的用户时长分布,新的媒介形态,也能涵盖更多不同产品类型和品类类型。
综上,中外互联网巨头接下来对于这个行业的布局,主要也会围绕「在线」方面的流量结构、媒介形态,「零售端」的供应链效率和工业链流转这些方面展开。
/06/
2022年出海赛道
可能有哪些重要趋势
Richer:刚才您和我们回顾了很多过去的东西,也顺带着聊了聊企业最好搭上这两个方面的红利。我们还想听您具体聊一聊,在2022年,出海或跨境电商行业会有什么重要的趋势是您觉得大家一定要抓住的?除了刚才提到的两个方面以外,还有什么样的可能性,您来跟我们做一下猜想。
李丰:关于2022年出海赛道可能会出现的重要趋势,我个人猜测会有以下几种可能性:
1、竞争会变得非常激烈和惨烈。首先是疫情在全球范围内会得到越来越好的控制,我们也可以预见国外社会运作和生产力的逐步恢复。那么从需求端来看,各国消费者的线下需求会恢复一部分,人们可以更多从家里走出去了,需求端的在线总量不一定像疫情期间那么大。同时,供给端也会发生变化,相比疫情前,现在跨境电商的队伍庞大得多,有新加入的创业者,有大量因为疫情从线下转到线上的传统跨境贸易商家,供给端的竞争变得非常激烈。结合这两点,如果需求端没有增量甚至减少,而供给又显著增加,无疑会大大加剧行业竞争,跨境电商的投资泡沫可能也会开始破裂。
2、跨境电商会出现更多品牌化现象。能在竞争中存活下来的商家通常都有非常高的品牌效率,即他们的消费者都能形成对品牌形成深刻的印象,而非只是走马观花地巧遇式搜索。那些被用户记忆住的品牌或者渠道,在用户这里会获得长期价值,而这个价值也将在大浪淘沙后持续发力。
前面我们提到,疫情期间中国跨境电商强大的综合面板也在一定程度上教育了国外用户,培养起了他们的购买习惯,这个过程和当年的淘宝在国内是一样的。15年前,许多人刚刚开始接触淘宝购物,可能会倾向于先从无关紧要的小物件下手,两三年以后,用户的购买心智更成熟了,知道如何在淘宝上筛选出想要的东西,再往后就开始有品牌化的概念。而中国的跨境电商出口这一块同理,整个贸易出口供应链理顺了以后,就会进入明显的渠道品牌化和产品品牌化阶段,这种品牌化也不仅仅局限在国内外给「中国制造」贴的「高性价比」标签上,而是带有一定溢价和品质代表的品牌化。这也是出海电商的一个新机会。
3、因为行业竞争加剧,跨境电商们会开始进行社会分工。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卖家们无法或者不会选择事事亲力亲为,尤其当一个品牌或者渠道又有资金又有流量的时候,所有环节的工作都捏在自己手里可能效率不高,或者无法按时完成,这个时候就需要将工作量给分出去给不同的供应商。目前由于行业的兴起,也有越来越多电商端TO B的服务出现。
4、我们会看见跨境电商或出口电商中发展高效的选手开始横向扩张,变成与国外知名跨境电商渠道或品牌直接竞争的有力对手。这点可以对应到我们上面讲的「布局」中「零售」这一块。
Richer:我也观察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我们现在和很多创业者交流的时候发现,大家有意或无意地开始不提「出海」这个词了。很多品牌在创立的第一天对自己就不仅仅是「产品外销」这个定位,而是想做全球化品牌,这个趋势又代表着什么?
李丰:代表着更多品牌的输出重点变成了展示中国的创新与品质,中国会出现更多全球品牌。一开始出口走的可能还是我国产能过剩对外输出这么一个路子,被海外消费者贴的标签更多也是「性价比」,但是经过这两年对全球消费者的培养和心智教育,以及基础设施、供应链的完善升级,消费者们慢慢适应流程和体验后,会更多去追求中国制造的创新和品质,从全球品牌角度去给到认可。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出海创业者都有意无意不提出海,而是在创立第一天就下决心要做全球化品牌。
Richer:最后一个问题,想问一下李丰老师,从投资角度来看的话,2022年您对于出海或者全球化创业板块,最看好的是哪个地区呢?
李丰:不同地区所对应的供应链结构是不同的。
比如,东南亚的供应链结构,尽管和我们的供应链结构相似,但大部分可能还处在发展中,或者还处在发展初期,参考早期淘宝电商类型的供应链。欧美地区则对应中国供应链结构里中上层的那部分,换句话讲叫品质供应链,产品本身就被要求包含品牌和溢价率。所以说我们很难用同一个供应链结构去评估全世界各个地区,至少暂时做不到。
Richer:感谢李丰老师今天跟我们一起聊了这么多关于出海、跨境电商的具体问题,我个人也是受益匪浅。
新的一年里,祝愿所有的出海创业者,再开拓新局面。感谢所有科技早知道的听众长期以来的支持。感谢李丰老师,也祝大家一切顺利,新年快乐。未来2022的「What's Next|科技早知道」出海栏目再见。
李丰:谢谢,新年快乐!下次见。
来源:峰瑞资本 文/李丰 Richer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跨境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