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则是一些头部社区团购平台通过品牌商渠道拿到的低价商品,加上平台补贴后,即成为团长层面热衷囤货的重点。
这里面有两重逻辑,相对常见的是社区团购平台通过销售规模优势,直接与品牌商总部协商越过传统经销体系的合作方式。其优势在于商品品质有保障,但通常会受到品牌商禁止窜货等政策限制。另一种则是部分有意打破传统经销体系、或是有下沉计划的品牌商,会借社区团购团批之手,直接触达低线市场的夫妻老婆店等小B群体。
“批发业务目前来看,由于降低了成本,减轻盈利压力,因此有平台和团长愿意投入。就像橙心优选推出橙批发一样,也是希望借此完成自救。“有头部社区团购平台运营对此评价称。
但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团批业务与橙心优选”橙批发“实际上逻辑不同。据《晚点LatePost》报道,“橙批发” 是撮合小超市、夫妻老婆店的零售终端与批发商交易的平台。平台上的货由批发商提供,且商品的仓储、配送都由批发商负责。平台则将手上诸多品牌的代理权让给批发商,并收取商品交易总额1-2% 的佣金。可见橙批发更像是一家快消品B2B撮合平台,已经与社区团购模式关联不大。
巨头暂未发力
松散型团批联盟出现
《第三只眼看零售》采访多位社区团购从业者后发现,基本各家社区团购平台中均有团批业务存在。但整体来看,有意重点发力团批业务的群体仍是以中小社区团购平台为主,美团优选、兴盛优选等大型平台暂未发力。
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从主观层面来看,巨头是希望以C端业务为主,不断提升GMV和用户规模,从而成为常规零售渠道。
这首先就从底层逻辑上限制了团批业务发展,因为B端业务虽然能带动GMV增长,但必然会影响用户数增长。而且,兴盛优选、美团优选等头部社区团购平台希望做长期生意,就需要提升商品品质,以价格优势为主打的团批业务即不适合大力推广。
“平台方只会在大促需要冲单量、提升GMV的时候默许团长囤货。但是日常运营时,会限制管控他们单个账号上的下单量。因为做平台的话,更有价值的还是用户数。”一位头部社区团购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客观层面,有区域社区团购负责人表示,“巨头不够落地,也是一大原因。”
这一方面是由“去团长化”趋势决定的。头部社区团购平台为了降低对头部团长的依赖,大多有意去团长化,推动用户直接在平台下单,团长仅承担自提点等职能。这就使得团长与用户之间的黏性有所降低。那么在销售“白牌”商品时,区域社区团购强团长链接的属性,就能够起到更好的人为促销作用。
另一方面,头部社区团购平台多层架构,流程繁琐,也从一定程度上限制其采购环节,从而难以对抗团批业务主打的价格优势。一位团批业务负责人就此举例称,“我们销售的一款由特仑苏代工厂生产的’白牌’牛奶,进货价22元,而大润发B2B业务同款商品的供货价为33元。这是由基因决定的,我们的生存模式巨头学不来。”
为此,在资本型社区团购平台进入市场后,团批业务即成为中小社区团购平台活下来的破局方向。为了解决货源不稳定等问题,甚至已有主做团批供货的“团批联盟”出现。
一家名为“团盟”的团批联盟负责人老孟即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它主要经销“白牌”商品,直接对接厂家与从事团批业务的社区团购平台。其经营链路主要由厂家——团盟——团批平台——团长/夫妻老婆店组成。其中商品毛利率约为50%,团盟分去5%-10%,团批平台获得15%-20%,团长/小B商户则获利20%-25%。
截止目前,团盟可覆盖35万社区团购团长,年采购规模约在60亿上下。这就成为团盟与“白牌”商品厂家谈判的筹码。而针对团长层面,团盟也不进行强管控,主要以高性价比“白牌”商品和价格优势吸引团长下单。
“做团批之前我做了很多年团购,后来亏损做不下去,主要就亏在履约成本高。C端订单十几块钱,几十块钱一单,一定是亏钱的。但做批发我们把起送量设置为300-500元,达不到起送量加收15元配送费,算下来就可以盈利。而且做团批业务没有账期,不管团购平台采购多少,都是先打款后发货。那么又有利润,又没有账期,我就认为这个生意是可以长期做的。”老孟表示。
老孟同时解释称,虽然团批业务从模式上看与自营型快消品B2B平台较为相似,但由于二者商品逻辑不同,B2B平台仍然是主做以规模获取价格优势的常规商品,因而目前来看不存在直接竞争。
来源:第三只眼看零售 文/张思遥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社区团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