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1上半年,新注册的直播电商相关企业逾3.4万家,已超过2020全年的2.2万家。其主要分布在杭州、广州、西安等地区。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直播电商具有增长的内生驱动力,2018年中国的直播电商市场规模仅为1330亿元,而2019年增长到4338亿元,年增长率为226.2%,预计到2021年,中国直播电商的市场规模可以达到12012亿元。
行业痛点
质量可能无法保证
同质化和刷单问题严重
今年年初,市场监管总局发文介绍2020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受理消费者投诉举报情况时表示,直播带货已成为众多电商升级的新突破口,关于“直播”的投诉举报也相应迅速增长,产品质量疏于把关、使用“极限词”等引导消费者冲动消费、售后退换货难以保障等问题层出不穷——2020年全国12315平台共受理“直播”投诉举报2.55万件,其中关于“直播带货”诉求占比近8成,同比增长357.74%!
如今,越来越多的平台想要进入直播电商市场。但与此同时,直播电商行业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且主要集中在消费者端和主播端两方面:
01消费者端:质量可能无法保证
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消费者可能通过直播电商购买到质量与宣传不符的产品。数据显示,2020年6月1日-20日期间,直播带货方面消费者维权信息日均达到112384条,主要集中于直播带货商家未能充分履行证照信息公示义务,部分主播使用极限词等违规宣传,产品质量货不对板等方面。
因而,如何提高产品质量以提高用户直播购物满意度,是未来商家、主播、MCN机构三方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
02直播端:同质化和刷单问题严重
由于主播入行门槛低,人数众多,容易导致同质化。消费者面临的内容和主播比较相似,因而引起审美疲劳。对同一个主播而言,随着直播场次的增加,人们的新鲜感可能也会降低。
另一方面,行业也存在着刷单现象。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商家一般通过粉丝量、观看量等外显数据选择带货主播,刷单成本低,使得行业内有刷单现象。
发展趋势
直播电商监管势在必行
未来将往健康化方向发展
面对直播电商的乱象丛生,加强监管已势在必行。2021年5月25日,由国家七部委联合发布的《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正式试行,文件划定了网络直播营销领域的八条红线,五个重点管理环节,囊括了网络直播的“人、货、场”,并进一步明确了“台前幕后”各类主体的权责边界。
这意味着,“直播带货”将有规可循,有据可依,正式进入“监管时代”,标准化“游戏规则”将助力新生业态提质增效,“直播带货”产业将结束野蛮生长,实现精耕细作。
而前段时间,商务部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商贸流通专项)评审结果》,美腕(上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唯一入选的直播机构。
事实上,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以来,国家多个监管部门陆续出台了超过20部法规章程,从供给侧规范行业各参与主体的权责边界。包括: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营销活动监管的指导意见(国市监广〔2020〕175号)》,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加强网络秀场直播和电商直播管理的通知(广电发〔2020〕78号)》,《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中国广告协会《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等。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一系列监管政策的出台及行业协会加强自律,直播电商行业合规化成为趋势。除了政策监管的加码,一些主播和机构也将会在规范化与标准化上发力,引导整个行业形成更健康的竞争机制,促进直播电商行业的健康发展。
来源:艾媒咨询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直播电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