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近期似乎在做业务梳理,尤其在重要新兴业务——社区电商(社区团购)业务层面体现得比较明显。
MMC(社区电商事业群)自整合零售通与盒马集市之后,领导着阿里的社区团购业务。近期,由其再整合了淘宝买菜业务及流量入口位,进而推出新品牌“淘菜菜”。
淘宝买菜的相关利益“关系”则出现了一些变化。淘宝买菜从淘宝的产品变成了MMC的产品。
《商业观察家》认为,淘菜菜的出现,可能有三个层面意义值得关注。
一、此次调整之于MMC而言,是B端业务与C端业务的大融合。
MMC的根基是TO B业务,主要的几块业务——零售通、1688等都是面向B端市场,一直由戴珊分管。当零售通与盒马集市整合成MMC后(还是戴珊分管),业务触角就从零售通面向夫妻小店的快消品B2b批发分销业务模型延伸到了整个商超品类(生鲜+快消)的C端市场(批零兼营模型)。
因为盒马集市就是做商超品类的社区团购业务模型(B2b2C)。
但延伸到C端后的MMC有一个问题,它的流量池并不大。盒马集市虽在做C端市场,但它过往并未得到阿里集团的资源支撑去像美团优选和多多买菜那样烧C端市场。也未获得阿里流量位的全力注入,其与十荟团等企业是共同分享“淘宝买菜”的淘系流量入口,是赛马关系。
阿里整体未集中化管理业务,来做整体的BC两端融合。
因此,在MMC整合盒马集市和零售通后,就是要做BC融合。整合完后再到此次整合淘宝买菜,等于是让MMC“独获”淘系(淘宝、淘宝特价版)首页首屏通栏流量位入口(淘宝买菜),给了它专属的“流量池”,让MMC集中化管理了。
淘宝买菜则从淘宝的产品变成了MMC的产品,淘宝买菜流量位原有的一些“受益方”——十荟团等则淡出了,现在统一叫淘菜菜了。
整体来说,《商业观察家》认为,BC融合是对的,因为做TO B业务是需要“抱流量大腿”的。
如果没有C端渠道“大腿”可抱,影响不到C端用户及渠道,做TO B业务会缺乏爆发力,既是个长周期的事情,投入很重也难以整合上游供应资源。尤其在业务初期阶段,效率不会太高。
C端市场则能快速爆发,尤其是互联网模型之下,找对时机与模式,一两年内就有可能做出亿级用户盘。这样的爆发力,TO B业务是不太可能实现的。
所以,当能将B2b业务模型伸到C端的社区团购模型(B2b2C)出现后,对做B2b业务的零售通肯定是有冲击的。那么,阿里零售通等TO B业务部门就需要跟进,去做BC两端融合与整合。
二、供给决定流量。
简单说,此次调整也可能说明阿里缺流量,阿里在找流量。
有市场人士告诉《商业观察家》,尽管“淘宝买菜”(现在的淘菜菜)的流量入口位很好,生鲜快消品类高频也具有流量价值。但现实情况是,淘宝买菜的日订单量并不算很高。之前“入驻”流量位的一家企业,每天能得到的订单量也就几十万单水平。
看起来,淘宝的买菜场景流量并不大。
在买菜心智和主力买菜人群的渗透上,阿里可能没有表现得太好,导致其能带来的订单量水平是有限的。
那么,从此次调整来看,由B端事业群来整合“买菜流量位”,那可能就是要从供给角度来做了。
阿里可能希望“淘菜菜”整合供给能力,帮助建立“买菜心智”,进而通过高频生鲜快消业务为阿里生态补流量,带流量进来。
逻辑是:供给决定流量。
流量大不大,根本上来讲,还是看你的供给能力强不强,看你的商品能力、服务能力和履约能力强不强。消费者是因为你的商品和服务而吸引来。
按这个逻辑,淘菜菜未来成败的关键就在于,在给它淘宝买菜流量入口位作为起步后,它能不能整合出强大的供应能力出来。
这块,阿里面临的挑战可能是,现有的供给能力好像没有特别强大。
比如,淘菜菜要整合盒马、大润发、零售通、阿里数字基地、1688等业务线的供给能力,但这些业务过往之间相互都互供不进,且一些业务也出现了发展瓶颈。换句话说,如果这些业务的供给能力很强,又怎么会出现瓶颈、发展趋缓,甚至停滞?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淘菜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