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从大卖场一路发展来看,平台生鲜模型让大卖场连锁化壮大,转型自营生鲜模型,起到的价值是稳住了业绩。但随着竞争增多,发展到当下,自营方式做生鲜看起来也很难持续做大。
生鲜的门槛太低了,差异化又比较容易做,海量个体小商户都能做,这么多竞争者的情况下,自营方式做生鲜要做大就很难。
随后就是拼多多点对点平台模型出现,平台模型也就是不跟小商家、个体户直接竞争了。而是把小商家装进平台,让小商家跟小商家去竞争。平台制定规则,收获庞大的交易量和数据。
拼多多做大了。验证了平台模型在生鲜电商市场上,依然如线下菜市场那样,是最好的交易模型,能承载最大交易量的交易模型。
但拼多多跟线下生鲜平台也一样,也需要覆盖成本问题。
生鲜毛利低不赚钱,平台很难从中抽出多少佣金。要抽高佣金,商家可能都跑了,生鲜则又不可能“垄断”(单个互联网企业不太可能垄断商品信息,不可能做“二选一”)。
那么,能不能像过去大卖场那样,生鲜聚集的流量从其他品类中获利,从流量广告中赚钱?能不能从阿里、京东等手中抢一些数字化广告市场?就是未来关键之一。
另一大关键在于,生鲜大多数品类都是本地化经营品类,短保易损,所以,通过线上B2C做生鲜平台,也有很大局限。像肉品、叶菜等就很难经营,履约端不支撑(3天履约时效满足不了需求,履约成本也高),所以,拼多多也在做社区团购平台模型,切入到本地化的生鲜品项经营。
这条路理论上能持续做大生鲜平台的交易量,但也会增大平台的财务压力。
03
自营
自营模型做生鲜,目前看来,优势主要体现在4点。
1、能更好做差异化。
自营做生鲜,可以对上游更好输出标准、流程,有助于更好做差异化。把生鲜的差异化价值放大。
2、提升品质。
依赖贸易商供应,供应品质并不稳定。而自控业务流程,尤其是往上游走,去做产地,能更好做出生鲜品质。
3、深挖产业链利润。
自控流程,减少搬运、流通环节,有助于去中间化,挖掘产业链利润。
4、减少信息不对称。
自控供应链,到产地去才能知道底价,依赖贸易商供货,是比较难知道生鲜底价的。
生鲜这个品类高频、供需分散、信息不对称,日常价格波动比较大。
挑战则在于:
1、竞争激烈。
由于生鲜门槛低,供需分散,导致竞争激烈,目前来看,公司制经营往往都竞争不过个体户。自营方式做生鲜没有做得特别大的,到一定规模时瓶颈明显。
2、管理难度高。
生鲜非标无法对比。生鲜中的非标品采购一直来都是自营生鲜零售公司的死穴。
一是,所有公司制的激励手段都比不过直接贪腐的收益大。
举个例子,很多线上企业也在做自营生鲜,起初的口号是线上是数字化、透明化的,能杜绝腐败。但是这些线上自营公司后来也都出现过贪腐大案(未公开)。一些“主体”还都是创始人的亲朋同学关系。
生鲜非标无法对比,“供应价”的变化空间太大了。
很多生鲜零售公司的生鲜经营能力下降、利润下降、吸客能力下降,表面上是前端运营的问题,但本质问题是采购问题。
一些市场人士认为,生鲜非标品采购就是希望通过做大规模量带来优势赢得市场的自营模式的死穴。“量的优势”在个体商户的高投入度(更拼,进货会精挑细选),高廉洁度面前,根本体现不出来。
所以,市场常说,生鲜经营“规模不经济”。在跨区域扩张、求快的情况下表现得更明显。
3、投入大。
由于生鲜非标,要产生规模效应,就要大量投资做标准化。从种植端到流通到零售。
《商业观察家》认为,这不是单个企业能完成的,这可能是一个万亿级的投入。
4、价格会越卖越贵。
举个例子,假使一家超市只有100个月生命周期,你觉得这家超市的生鲜销售业绩在那个阶段是最高的?
一些市场人士称:“开业第一个月的销售业绩最高,然后,逐月下滑。因为第一个月供应商给你的价格是最低的,因为开发新客户时,供应商会给最低供应价格。所以,你奢求供应商越来越便宜吗,不可能的,只会越来越贵。”
5、人力成本便宜。
由于中国人力成本便宜,导致种菜、卖菜人群庞大。投资自动化设备能产生的效率化价值、成本优势,很多时候还不如“手工作坊”。
庞大的卖菜人群“退场”则是一个长周期的事情。
所以,从以上的优势和挑战来看,自营模型做生鲜往往会代表着“正确”,但在实际经营中,瓶颈又很大,当下也很少有企业通过做自营生鲜,能把生鲜做得特别大。
自营模型跟平台模型相比,交易量也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当下的自营模型肯定也不是未来,肯定还需要在大机制上找到覆盖灰色空间的方法,才能进一步破局,突破发展瓶颈。
而从目前大型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各家也都在跑、在试。
阿里、京东是综合性的,做的是“平台+自营”模型。
拼多多、美团主要是做纯平台模型。
来源:商业观察家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生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