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好外卖中餐项目”
拉面、米粉、点心、麻辣烫……2021年的餐饮行业迎来了一波新的发展潮流,有头有脸的VC们纷纷杀入这个传统行业,一大批餐饮项目相继获得融资。
但获得融资的项目或是以线下为重心的餐饮连锁品牌,或是茶饮品牌,或是半成品预制菜,而外卖中餐品牌们却榜上无名。
去年的疫情期间,餐饮业成为重灾区,转向外卖成为从业者自救的手段之一。几乎一夜之间,从大型连锁到独立餐厅,无数餐饮企业转向外卖。在3月18日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一份报告中,91.6%样本企业在疫情期间发力外卖产品,73.2%企业尝试拓展团餐外卖业务。
如果按照理想的剧本发展,外卖餐饮有可能成为下一个风口,受到资本青睐,但现实并非如此。
餐饮品牌创业者张新(化名)对铅笔道表示,融资工作“不太顺利”。一年时间内,他接触过多家投资机构,但约半数看到品牌重心为外卖业务便放弃沟通,剩下的一半也会因为其他的原因没能谈妥。
不知何时,在资本市场上,外卖餐饮,竟成为VC们避之唯恐不及的话题。
“不看好外卖中餐项目。”有投资人对铅笔道直言,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因为外卖餐饮难赚钱。他表示,如果一家或者几家外卖店,通过创始人的精心经营,可以做到20%净利的水平,但这只是少数,大多是在盈亏线上挣扎。“其实更多的外卖项目没有想象的那么有诱惑力,做直营的话难以保证盈利水平,做加盟又无法保证经营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加盟也是有些纯外卖品牌割韭菜的方式之一,比如会通过刷单、亏本冲单、保本冲单、不计成本的砸钱推广,倾全力打造一到两家外卖销量极高的门店,配合一连串漂亮的利润数据,让无数餐饮加盟者信以为真。等到加盟者自己经营的时候,才发现与实际情况是两回事。
这位投资人称,他依然会关注连锁餐饮店项目,但是多看的是线下实体餐饮店,即便是看“线上+堂食”的模式,也希望是堂食占更多比重的项目。
“换一个投资角度来看,以线下为代表的餐饮项目有海底捞、九毛九、呷哺呷哺……以外卖为代表的呢,没有一家上市公司可以做对标。与现在实体店的餐饮品牌相比,重外卖品牌在商业模式上就大大限制了品牌的发展。”这位投资人说道。
纯外卖,死路一条?
剖析外卖品牌“不赚钱”“不好做”的原因时,平台与流量是绕不开的两个话题。
曾经,外卖形态的出现使得餐饮商家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依托外卖扩大用户基数、做大生意。
伴随着餐饮行业的场景被拓宽,各大外卖平台也在迅速扩张。但是到了竞争的后半场,平台补贴开始逐渐消失,也开始需要解决盈利问题的时候,做外卖对于餐饮商家就突然变成了一件很尴尬的事情。
有从业者发现,做外卖赚的钱越来越少,甚至不赚钱了。
一位在2016年就加入美团的餐饮商家表示,加入外卖平台的第一年时,外卖平台给用户的优惠力度很大,对商家也只抽成18个点。整体算下来,店铺的营收确实可以依靠外卖大幅增长。
但是在之后的几年里,外卖红利慢慢消失。“抽成从18%涨到22%,并且优惠补贴没有了,每天业务经理还要找你做活动,成本再度上升,不做活动的话店铺排名就会下降,单量也会随之减少。这样一单下来不但没有赚得,反而还要亏本。感觉自己和全店的员工像是在给美团打工一样。”
“现在的餐饮环境已经不适合纯外卖店了。”张新对铅笔道说道,“人员、房租、转让费的成本都在提高。以前一家店营业额三十万,纯利能做到十四五万,但现在营业额与纯利都在大幅度下降。”
在他看来,外卖也是一门愈发内卷化的生意,整个外卖市场,比的就是谁能把谁“耗死”。
比如一位商家就算了这么一笔账:不仅是入驻外卖平台就要交几千块钱,之后每一单成交都需要交20%左右的抽成。交了抽成还没有完,如果商家不进行付费推广,可能排名就会靠后,因为其它的商家都在做推广,所以为了得到更多的订单,商家就得花钱做推广。这样下来,商家得到一个顾客可能要付出几十块的成本。
线上流量成为商家们争夺最激烈的资源。2016年,外卖平台进入饿了么、美团、百度外卖三家PK的寡头竞争时代。各大平台上的流量变成了日渐稀缺的昂贵资源。
当传统的“人流”变成网上的“流量”时,商家必须想办法在有限的手机页面上争夺更多的露出机会。为了争取平台更多的流量支持,有的商家每天还要额外向美团支付300多元的推广费。
而且张新发现,过去的一年,平台上纯外卖品牌流量被降权的现象越来越明显,流量被本地或者全国性的传统品牌占据。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外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