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同样的消费场景,把线下便利店的客流转化到线上,都是一样的停留时间,一样的客单价,差不多的商品结构,一样的商品丰富度。那增量价值在哪?
太过重叠,线上的团购业务可能只是通过更低的价格在抢社区便利店、夫妻店的部分生意了。
从《商业观察家》近期了解的情况看,很多社区夫妻店也在抱怨,线上的自提客流到门店后,基本没有在店里顺道买点东西的情况出现。
早前,《商业观察家》有听闻某社区团购平台拟出售线下的便利店资产。但是交易未达成,原因就出在这。
社区团购原本设定的盈利模型是“一鱼两吃”,线上把线下客流转化到线上再做流量变现生意,线下的便利店B2B业务做资产包。
但是如果这个模型变成线上线下重叠,线下的流量转化到线上,又反过来抢线下的生意,那这个“资产包”的价值是什么?所以,据称,有潜在的收购方,就明确提出要签回购条款。即约定条件保底,如未来IPO后,还是怎么的,把这个线下便利店资产再回购回去。
不然,心理没底。怕鱼都被线上吃完了,没有第二次吃的可能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能做这个流量变现生意的,可能是有线上生态支撑的才能做,要能实现线上线下一定差异化表现,有能力架构线上新的计划性消费场景的企业才能“一鱼两吃”。
目前来看,兴盛优选的客单价水平可能是主流社区团购平台中最高的,它的品项丰富度也是最好的之一。从《商业观察家》之前的访问看,兴盛优选在湖南市场是有一批核心用户的,年消费能过万元。这些用户多分布在城郊,及购物不便地区。
第三个环节,是履约自提环节。
社区团购主要是用户自提的业务。末端需要社区便利店、夫妻店来组织自提。
从目前情况来看,这块也是个劳动密集型领域,社区便利店、夫妻店要完成整个业务流程,需要做的工作有:微信群内集单、通知收货、门店分货、搬运、包装、沟通、客诉、售后等。
工作量也是比较大的 ,因此,这个环节的核心还是在于要创造增量价值,要能匹配增加工作量的收入回报。
但如果线上线下消费场景是重叠的,线上端没有足够增量创造,那么,社区便利店、夫妻店履约端的积极性和瓶颈就可能出来。他们可能没有动力做这个事了。
最终,一旦履约不够好,用户也难留存,线上流量变现生意还是难做。
02
同质化
以上所述,社区团购目前的一大主流玩法,还是沿袭互联网过去那套补贴流量玩法(未来部分企业有可能会迭代)
这套玩法已经玩了二十多年了。
到现在,互联网已渗透到了中国经济生活的几乎任何一个领域,从服饰到电器到商超到服务到金融,以至于很多60多岁人群对此也都能说得一套一套的。
线上各大流量平台的用户数规模,大量都是亿级以上。7亿级的都好几家平台。然而,整个行业还存在流量焦虑。
可中国只有14亿人口呀。去除儿童与70岁以上老人,也就10亿左右。
其中,千元月收入的低收入人群,国家的数据统计有6亿。中国估计也能有一亿的“羊毛党”,他们就是会到各家平台流窜,只购买最便宜没有利润回报的商品,从他们身上很难赚钱,但他们一不小心就能创造出了一个亿级用户流量平台。
所以,再说用户规模有多大,意义可能也没有以前那么大了。
“流量产业链”发展到现在,似乎也呈现出了同质化情况。
这在最近一系列舆论事件中有表现,2020年来,中国连续出现社区团购、货拉拉等舆论事件,背后的根其实都出在流量思维、流量玩法上。是低价,或者制造不对称表演低价的业务流程结出的恶果。这些事件可能折射出了过去的那套流量套路玩法的日趋“饱和”与瓶颈。
那么,它未来还会有多大增量应用空间?
如果市场未来突然不相信这一套了,又该怎么办?
《商业观察家》认同峰瑞资本李丰最近提的一个概念,他说未来中国会是好人赚钱的年代。
“随着数据与信息高度流通。人和人之间,或人和信息之间的沟通效率越来越高。靠信息不对称来赚钱越来越难,真正意义上做价值创造的'好人'更容易获得成功——更长期地被行业认可,被市场认可,被服务对象或者说用户认可。所以,我们称之为'好人赚钱'"。
来源:商业观察家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社区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