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开始关注社区团购,一直埋伏在几个团长群观察,我家也是多个团购平台的用户。
两年来,我的观点一直是:社区团购翻不起大浪。没怎么写这方面的文章,就是因为持这个观点。
社区团购的商业逻辑是成立的,“翻不起大浪”有三点意思:
第一,平台规模不会很大,缺乏“想象空间”,未来大概率是巨头大平台的一个频道;
第二,团长模式是过渡模式,未来是去团长化的。去团长化的团购,不就是另一个拼多多吗?
第三,社区团购的用户是电商平台的最后一批城市用户,也是低净值用户。
最后一批“低净值”用户
从阿里京东的电商主流用户,再到拼多多的“五环外”用户,最后到社区团购的家庭主妇、退休老人,电商的用户群体被吸纳殆尽。
拼多多的用户净值虽然较阿里京东为低,但拼多多至少扩大了商品品类,主要是农产品,所以拼多多对电商的贡献还是蛮大的,现在只差“边缘品类进入主流”一步之遥了。
社区团购既没有扩大商品品类,吸纳的用户群也是低净值的。生鲜(主要是蔬菜类)是拼多多既有的品类,如果说社区团购对谁影响最大的话,我认为是拼多多,社区团购的用户与拼多多的重叠度高。至少城市用户群基本被社区团购吸纳干净了,以后只有转向农村了。
为什么说社区团购用户群是低净值用户呢?家庭主妇、退休老人的购物有三大特点:
第一,有闲工夫,价格敏感。每天游走于多个团购平台、菜市场,这与五年前B2B的小店用户群极其相似。价格战固然吸引了用户,但低价消失,用户立即流失。我说的“低净值”用户,就是这个原因。
第二,家庭购物权限有限。除了蔬菜、水果等日常消费,其它物品购买参与度低。现在家庭购物权限最大的是阿里京东的用户。所以,通过蔬菜“高频刚需”引流,然后再通过标品扩大品类,这是平台的一厢情愿。不能说没有这样的用户,但不会很多。
第三,平台购买蔬菜水果的满意度低。蔬菜是非标品,家庭做菜也是“非标品”,每个人买菜时,选菜与做菜是有对应关系的。比如,空心菜,有人吃茎,有人吃叶,有人茎叶一起炒。现场挑选,就会根据菜肴的做法选材,否则就不满意。在拼多多上买菜的满意度也不高,所以经常换商家。但是,社区团购没法换商家,只有不断换平台。同时,还保留到菜市场买菜。自己挑过的菜最满意。
只要保留到菜场买菜的选项,社区团购低价消失时,很多用户会流失的。
平台与低净值用户的博弈,我曾经用一句话概括:割韭菜的遇到薅羊毛的
低净值用户,就是不断游走于各平台“薅羊毛”的用户。
这句话,很多人有共鸣。一位朋友评价道:巨头们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了。
社区团购要“翻起大浪”,除非生鲜引流,然后标品扩大规模。现在看来,可能性不大。
“团长”是过渡
社区团购刚兴起时,我与方刚老师就说:社区成立,团购不成立。拼团不过是吸引用户的口号。
“团长”在社区团购中有两大角色:一是引流,“带路党”;二是自提点。“团长”是否是必须,取决于他们是否可以被替代。
自提点很容易被替代。现在的“到家”有两种:一是京东的“到户”,这是真正的到家;二是菜鸟驿站之类的“到社区”。“到社区”也是自提。
“团长”的自提点,目前显然不如菜鸟驿站的硬件好。而且多数没有硬件投入的长期打算,临时措施居多。
再看“团长”是否能够被替代。兴盛优选做社区团购时,没有触达C端的平台,只有选择“团长”引流。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如果巨头不进场,社区团购也许沿着这条路走很长一段时间。
走很长一段时间,不代表会一直走下去。只要团长完成引流,平台触达C端,团长的价值就逐步消失。现在虽然有团长换平台的,但只要平台触达了C端,团长换平台,不一定能拉走用户。
“带路党”的价值,就是到达目的地,价值即消失。
平台的基因是“去中间化”,团长也是中间商。只要有一家平台”去团长化“,其它平台就多了一个中间环节,竞争优势就没有了。
更何况现在巨头进场,拼多多、美团本身就能够直接触达C端,而且这些平台的用户价值相对更高,只需要自提点就够了。
逻辑上,“团长“是能够被替代的,只要一家”去团长“,其它不得不做。
那么,“团长“们对团购生意是否很在乎呢?两年前,我发现”宝妈“团长比”店主“团长对这份工作更热心,现在也发现,”店主“团长对团购视同鸡肋。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社区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