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供过于求的当下,这是一个看用户‘脸色’吃饭的年代。”
波哥是一位从来不网购的直男,然而今年双11,他竟然开了一个电商账户,用新人券购买了一个智能牙刷消毒架。波哥人生中的“第一单”源于小红书上的“种草”。
波哥手底下有个跟班叫小菲,她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是打开支付宝收能量浇水,然后在天猫芭芭农场施肥,再去拼多多的多多果园签到领水滴。这么“劳动”了半小时后,小菲才算是真的起床了。
小菲有个表姐叫莫莫,996的工作节奏,导致婚房和婚事一拖再拖。无奈之下,莫莫预约了一些平台的直播进行在线看房,抑或是在工作间隙浏览一些VR全景房源,她想尽快把婚房落实下来。
一花一世界,从学长、小菲以及莫莫的日常行为,可以窥探到百千亿级网购大军的变化。
不得不说,在供过于求的当下,这是一个看用户“脸色”吃饭的年代。用户的行为方式顺理成章地成了互联网平台竞争的突破口。
为了“笼络”住波哥、小菲、莫莫们的心,无论是互联网大厂还是新晋平台,一场抢“人”大战早就开演了。
用户的好“脸色”
什么样的体验,既能让消费者掏了腰包,又给出五星好评?
俗话说,要先抓住食客的胃,而后才能抓住他的心。如今平台想要收买“人心”,首先还要看看用户行为发生了哪些改变。
首先,消费者更青睐游戏式的玩法,更倾向于购物中的娱乐性和参与感。小菲就是代表之一。
理解游戏其实就是理解人的过程。游戏中的积分、奖品、等级排名、完成任务等激励机制,能够激发人的欲望。
只要沉浸在游戏的世界里,无论是拯救还是破坏,人们的好胜心就容易被激发出来,通过参与竞赛、角逐产生快感。
正如游戏研究者刘梦霏所言,游戏是一种启蒙的媒介,游戏的规则在于引导玩家采取相应的行动,自发而愉快地去完成任务。
电商和游戏的结合,就是将游戏元素和游戏设计融入购物场景中,用游戏化机制来构建一个快速并相对愉悦的购物体验。
原因很简单,消费者在玩的过程中能够对平台产生情感,如此一来,用户黏性也就增强了。
于是,各大平台纷纷推出各种各样的游戏化产品。
小菲在电商农场里浇水施肥的设计,属于实物兑换制的游戏玩法;支付宝种树属于公益捐赠类的游戏场景设计;此外,还有现金激励型的游戏化产品,比如,拼多多上的请朋友帮忙砍价、淘宝的金币庄园、京东的种豆得豆”,以及苏宁的云钻魔法狮。
简言之,无论是集金币还是能量升级,个人玩还是分享组团,其目的都是让消费者来玩,并且玩上瘾。
其次,如今的消费者更喜欢通过内容来获取商品信息,在分享和讨论中形成自己的购买决策,就像学长这样的“内容型”消费用户。
当商品供过于求,用户的注意力变得稀缺时,信任的传递方式就由商家告诉消费者应该买什么,变成了消费者通过淘宝、小红书、抖音、快手、大众点评等渠道获取信息中,并自行决定购买什么产品或服务。
种草的逻辑就是这么产生的。虽然不同平台的种草逻辑各有不同,但结果都是一样的。
根据克劳锐的调研,67.8%的用户认为种草内容对选择商品并最终产生购买行为有很大的影响,74%的用户曾经购买过被种草的商品,80.7%的用户被种草后会在一周内完成购买。
电商内容化也好,内容电商化也罢,平台们都是有备而来,它们会根据“内容型”消费用户的特点和需求,打造自己的产品,把更多的学长们拉到新消费的狂欢中来。
第三,如今的用户更喜欢尝试新鲜事物,黑科技带来的沉浸式消费就是代表之一,比如,莫莫的VR看房。
黑科技更有范儿,尤其是在疫情的影响下,AR/VR看房、买车更是被推到了消费新体验的台前。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