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来自美团员工的一段自述:
在实物电商方面的进攻也是为了防守,毕竟阿里在本地生活领域也一直在进攻美团。新业务即使做不成,作为经验积累也有一定价值。
事实的确如此。
今年2月,阿里宣布全资收购SaaS公司客如云,其与饿了么、口碑、蜂鸟等o2o平台共同组成阿里本地生活的数字化矩阵。
3月,支付宝宣布升级定位为数字生活开放平台,并增加了饿了么流量入口。
4月中旬,天猫超市事业群升级为同城零售事业群。据悉,该事业群以“天猫超市+淘鲜达+盒马”为首,并整合了配送团队和饿了么的新零售板块。
7月10日,饿了么宣布全面升级,从餐饮外卖平台升级为解决用户身边一切即时需求的生活服务平台。
从送食物走向送万物的进化,其实是饿了么正在横向打通整个本地生活服务。饿了么产品的未来,极可能实现了一键支付所有场景的本地生活订单。
阿里在本地生活和同城零售方面的布局,让美团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重压之下,美团选择在优势业务方面反击,并需要在其他领域给予阿里一定压力。
实物电商作为离美团最近,又是阿里腹地的业务,自然成了美团的首选。
不过,比起淘宝、拼多多、京东等成熟电商平台来说,美团的团好货还是一个早期的产品,页面展示与拼多多相似,但功能相对简单,还不具备拼团、社交分享等功能,用户与商家沟通的页面也还不好用。
同时,应该是考虑到与原有同城/本地零售业务的契合,团好货的商品SKU数量很有限,也集中在生鲜和小百货领域。
那么,美团这次实物电商的反击能成吗?
其实,美团的电商打法非常清晰。平台依托高频的外卖业务,带动本地生活和同城零售等业务板块发展,逐步向生活综合服务平台转型,实物电商则基于同城零售业务的发展,试图从生鲜、百货快速切入电商市场,同时依托低价补贴优势,加速对平台用户和下沉市场用户的消费习惯教育,开辟业务增长的第三极。
而前文,我们也解释过美团在平台规模、运力、商家资源和技术能力等方面,具备了冲击电商的基础条件。
不过,与淘宝、拼多多、京东等传统电商平台相比,美团在用户心中的形象还停留在以外卖为主的本地服务领域,用户习惯教育成本极高。
甚至美团在同城零售业务方面,仍面临“天猫超市+淘鲜达+盒马”和“京东超市+京东到家+7FRESH”的巨大压力,实际对实物电商业务的赋能,力度十分有限。
而“团好货”的低价和拼团模式,与聚划算、淘宝特价版、拼多多等平台模式并无实质差异。如果,小打小闹可能很难形成关键性突破,而加大力度又可能引发价格补贴战。
所以,美团想实现电商领域的快速崛起,几乎不可能。我更偏向于,这是美团对平台业务生态闭环的完善。
包含淘宝、拼多多、美团在内的电商类平台,从功能上来说,实际就两件事:流量和交易。
流量足够大的时候,自然会拓展交易场景。
而目的有两个,一是需求持续增加平台用户和交易规模,二是抢占用户使用时长、巩固平台地位。
美团发展到今天,与淘宝、拼多多等交易属性平台,不可避免在交易场景和用户覆盖上有重叠,那与其让自有用户去其他平台购物,不如完善自有业务生态,形成丰富的交易闭环,增加平台规模的同时,还能抢占用户有限的上网时间,防止用户的流失。
所以,“团好货”可以看成美团的反击,但重点是对用户的持续教育。
最后的话
随着移动互联网流量规模见顶,线上消费规模增速趋缓,各个细分场景被互联网巨头瓜分殆尽,平台间的壁垒正在被快速贯通,竞争变得没有边界。
美团推出“团好货”,看似对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的反击,实则更是平台业务生态的完善。逐步延伸关联业务,丰富服务内容,增加用户使用时长,本质就是在抢着用户的时间,攻占其他平台的流量高地。
长远来看,美团、阿里、拼多多、京东等平台的竞争,必然升级成消费者全场景的战场模式,从传统电商到同城零售再到本地生活等等。
所以,类似“团好货”之类跨界业务,应该是平台后续竞争的常态。
来源:赵朋来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美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