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关键结论:
- 从去年底到现在,注册东小店的店长超800多万,其中600多万店长实现了创收;
- 京东在战术上坚持三毛五理论(1元利润分给合作伙伴三毛,三毛五用于团队,三毛五用于公司发展);
- 东小店女性用户远远高于男性,中年以上、三线城市等用户略多;从用户热情度、积极性、态度等角度上来讲,偏下沉市场用户都略高。
- 从销售来源分布看,中腰部量级会多一些,头部量级偏少,思想落地执行的阶段才是真正的价值创造和实现的地方。
- 用户都会做“赚”和“省”的行为,从消费型消费者走向分享型消费者。从东小店数据看,每个新店主在第一个月会平均邀请400人加入开店。
- 从社群维度看,一般用户的微信群超过200人时,社群开始创收,但之后转化率会慢慢下降。能长期持续的微信群,必须要足够的情感联系。
你有多少次被好友邀请到京东的购物微信群中去?
现在,一共有800多万用户(店长)每天帮助东小店在微信群中推荐优惠的商品。从2019年起步的这个玩法,在那段时间不仅刷爆了我们的微信。看京东社交电商和用户数量的增速,我们就能感知到这个玩法带来的力量。
社群走到今天,并不是没用了。相反,一直在爆发更大力量。疫情起来后,社群更直接成为无数企业转型、自救的四大基础武器之一(社群+私域+直播+小程序)。从根本上说,社群也在持续迭代、升级,并帮助企业跃升。
这是见实在确定“见实大会2020”主题时首先被明确的关键玩法之一,也是约到马英才做9月8日见实大会的开场演讲的原因。他所主导的东小店项目,足够回答许多行业中的关键问题,回答关于新流量规则、社群+带来的新玩法、新机遇等,欢迎你也一起现场面对面深聊,估计会激发更多脑洞。
在大会之前,见实先约到马英才(京东3C家电零售事业群-营销运营部-创新业务部)深度对话。他详细将这个项目的思考、关键数据分享了出来。而9月8日见实大会现场,马英才还将分享更多关于社群的演进、带来的新机会,以及如何利用的方法论等。现在,让我们先睹为快。
见实:社交电商的用户或者说东小店店长的角色,这背后的价值体现的是什么?
马英才:过去电商把用户都当作消费者来看待。其实,我们是消费者吗?答案当然是,但同时也是社会自然人,可以影响到很多人。
东小店做的事情,是将所有的“消费者”培养成为“消费型分享者”再成为“分享型消费者”,所谓分享型消费者,其本能习惯之一就是分享,分享是创造价值的一部分。
比如微商群体,不管是利益驱动、自我炫耀的驱动,还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驱动,都在驱动用户去“分享”这个动作。
比如我们以一个用户在网上买商品为例:第一类用户买了之后一言不发,也没有任何评价;第二类用户会写评价,而且评价写的特别好。
第三类用户不仅会评价,还会将自己的评价分享到达人平台上。所以,第三方的评论很有价值,甚至会成为意见领袖,起码提升了10%用户对该商品的信任;如果第三方是你的朋友,信任能到20%。
见实:一条不错的评论就会提升10%的信任,有依据吗?
马英才:当评论超过十条,甚至一百条的时候,会发现很多人根本不用思考,直接就会购买。这背后解决的就是“信任”。
所以,从平台角度,是需要跟用户有很多的互动节点,让每个平台的购物者都把自己真实的感受表达、传递出来。因此,产生的价值是标准性价值,也就是普通的消费者。
分享型消费者产生的是超额价值,特点是分享为主消费为辅。我们现在正逐步将消费者培养成为分享型消费型。
对于分享型消费者而言,消费是本能解决的需求之一,需要买什么就直接买了。所以他们平时在平台上浏览不是为了买东西,而是要告诉别人这个平台上什么东西好,要传递出去。传递出去的价值又分为:认知的价值、评价的价值和自我创收的价值等。
见实:那么东小店店长的流量是自己的吗?
马英才:每一个店长产生的收益,每一个参与者都可以自我控制。因为本质上我们要做“店铺运营动作标准化”的任务制度,在东小店产生的流量应该归属于流量节点的关键人,而不应该属于平台。
假如你是店长,下面有十万个直属伙伴,那这十万流量是在自己的小程序上,自然就归你控制。如果你是线下门店超市的老板,可以直接将商品在小店上售卖。所以,流量的创造者才会有持续的价值。所以,我们也在考虑社会化库存商品的销售。
见实:往长远一点看,这是一种怎样的商业形态?
马英才:首先我们在战略上坚持长期主义、在战术上坚持三毛五理论(1元利润给合作伙伴三毛,三毛五用于团队,三毛五用于公司发展)、坚持正道成功的商业底线,在商业上实现有质量的增长。
京东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深耕和拓展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服务领域。线上也需要供应链,线下也需要供应链。所以不管是社会化门店,还是线上集约式工厂的门店,都需要这样的服务,所以东小店才会有社会化库存销售服务的业务模块。
见实:东小店SaaS的服务能力,对于参与方,体现的是工具的价值还是服务的价值?
马英才:东小店并不是做一个SaaS化平台的方向,而是真正把店长开店后的流量有效的运转起来,能够成为B端在面向C端需求时运营和变现的工具,实现让每一位店长的流量都可以由他自己操控和运营。
从去年底到现在,已注册东小店的店长有八百多万,帮助六百多万店长实现了创收,更多是服务的价值。
见实:八百多万的东小店店长,他们是谁?特征是怎样的?
马英才:东小店的女性用户远远高于男性用户,中年以上的用户会多一些,同时都是对赚钱感兴趣的人;一、二线城市的用户会偏少,三线左右城市的用户会偏多;而且从用户的热情度、积极性、态度等角度上来讲,偏下沉的用户会高一些。
但是,社交电商绝不会像微商那样,日入过万,甚至几十万,这种很难实现。
就拿十万元的收益来讲,一天需要售卖约一百多万的商品,其实没有那么容易;但是每天每个人卖出去几百元的商品还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所以在低线城市,每天可以创收几百元,还是很不错的。
我们所看到的流量主,做的好的都是在怎样做运营的?
从社群的维度来看,一般用户超过两百人的时候,社群开始创收,之后转化率就会慢慢下降。因此,能长期持续的做好需要足够的情感联系。比如每天早晨发什么样的话术来交流,每天中午发什么?有必要做一些线下沙龙和大家进行交流吗?等等……
这个环节在东小店有专人负责,目的是尽可能的帮别人赚钱。而对于推手的流量主而言,我自己赚了钱的情况下,还要培养让更多人赚钱,让群里的每个参与者也能赚到钱。所以知识体系化、体系传播化、传播落地化,都很重要。
见实:发展直接伙伴和持续分享消费产生的价值,你们更倾向于?
马英才:我们可以模拟一下,比如我发展了直接伙伴后,我就有了收益,而且是很直接的,那么我就会一直不停地发展直接伙伴;另外一种情况是,每一单的销售我都有作为,我分享了,也会产生价值。
其实,我们更倾向于后者。其原因是“把自己当作用户的角度来讲,希望有感知、有作为的情况下,能创造价值”。
所以,在已知情况下做出的动作,产生了价值,就会激发后续且持续会做的一个动作。那么,对于平台的留存、可持续性来说,都是一种很高的价值。
那么,和真正的流量主有什么不同呢?比如我带来了500万粉丝,什么都不干就能赚钱。但这毕竟是少数人,甚至是极少数。所以我们更看好有分享作为的人,并且要让用户明白出于什么目的、做什么动作、会产生什么成果并将这个方法论如何传递出去。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小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