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8月31日电,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电商直播超1000万场,活跃主播数超40万,上架商品数量超2000万,直播带货成为电商发展的新引擎。
打开手机,“全网最低价”“明星助阵”“一场过亿”,直播间内一片火热;直播间外,不少消费者、商家和主播却陷入维权困局。随着直播带货进入所谓“下半场”,究竟什么才是良性发展的“王道”?
买它!消费者反被“薅羊毛”
“下单时有多痛快,收货时就有多失望。”家住北京的陈雪(化名)这样形容自己的直播购物经历。今年4月,她在某直播购物平台看上一双运动鞋,主播在直播时大喊“原厂正品”,鞋的价格也只有官网价格的三分之二,在低价的诱惑下陈雪下了单。
“拿到鞋我试穿了一下,并在网上查询了正品信息,发现这双鞋和正品在外观上有差别。”陈雪将正品图片发给客服要求退货,但客服却以“鞋已被穿过,影响二次销售”为由拒绝,只返还陈雪50元作为补偿。
打开手机,主播们的实时讲解带来沉浸式的购物体验,超低价格、大额优惠券、丰富的赠品不断刺激着消费者的购物欲望。然而,随着直播带货快速发展,潜藏在低价与优惠背后的质量和售后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618”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显示,“618”期间消费者对于直播带货类的吐槽信息超过11万条。其中,消费者对部分主播涉嫌过度宣传产品功效,利用直播兜售“三无”产品、假冒伪劣商品等问题反映最为强烈。
天津世川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晗表示,直播行业主要靠性价比吸引消费者,但过低的商品价格应该引起消费者的警觉,如果购买了“三无”产品,由于难以找到商家,追责将会变得困难。
翻车!商家与主播究竟谁是“韭菜”
不断刷新的销售纪录吸引着大批商家和主播“跑步进场”,然而直播盛宴背后,为不良市场行为和商品质量问题买单的难道只有消费者?事实上,主播和商家也经常沦为“韭菜”。
“主播的带货能力与自身信誉关系密切,线上建立信任比线下更难,我们与消费者之间不是‘一锤子买卖’,而要长期共赢。”江西一家主营直播业务的传媒公司负责人罗涛说。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树立良好口碑,罗涛的公司建立了严格的选品机制,选品团队会对产品进行试用、筛选。即便如此,公司依旧没少被商家“坑”。
今年7月,罗涛的公司接下一笔菊花茶直播带货订单,商家承诺商品都是当月生产,公司收到的样品也是当月的生产日期。但不曾想商家为了清理库存,将大量积压已久的产品发货给顾客,不少消费者要求退货。
“对我们来说,信誉上的损失比经济上的损失更可怕。”罗涛说,由于主播直接对接消费者,商品一旦出现问题,大多数情况下是主播或MCN(多渠道网络服务)机构对消费者进行先行赔付,之后再去找商家追责。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直播带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