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和拼多多在同一天公布了财报;京东已经在上个星期公布了财报。看完三大电商巨头的财报之后,我感觉有许多事情无法理解。
我并不是单纯的无法理解某家公司,而是无法理解整体局势。一切必然有合理的解释,只是我尚未找到,而且过去几个小时与我讨论的投资人、电商业内人士也尚未找到。
拼多多、京东和阿里上个季度的GMV同比都上升了,这一点尤其奇怪:
京东没有披露单季度GMV,但是从收入和活跃买家增速看,GMV应该有一个同比两位数的增长。
拼多多过去12个月的GMV同比增长108%,由此可推算出上个季度的GMV同比增长99%。
天猫上个季度的实体GMV同比增长10%;从收入和EBITA增速看,整个淘系电商的GMV在一季度有可能同比持平或略有增长。
那么问题来了:
根据国家邮政总局的披露,2020年一季度全国快递单量仅仅同比增长3%,快递收入同比略微下滑。阿里、京东、拼多多三家加起来占据了全国快递包裹数的近九成,它们都报出了不错的、至少看得过去的增速。这是怎么回事?
直观感受也告诉我们:2月快递几乎是停运的,很多网店都不开张,或者开张了也不发货。阿里、拼多多在2019年四季报电话会议中也强调过,物流时效性的下降将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宅在家里确实能创造更多闲暇时间,但是对整体消费需求应该是有益无害的。
但是事实与此大相径庭。问题出在哪里呢?
第一种可能的解释是:
某一家或几家电商巨头的GMV有水分。尤其是拼多多的空头会指出,拼多多一季度的货币化率有比较明显的下降,或许是有些订单完成了却没有发货。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拼多多一季度的收入同比增长也有44%(在线营销收入增长39%,交易收入增长76%);由此可以推出,它实际完成交易并发货的GMV增速肯定不慢。而在阿里那边,特别指出天猫GMV的口径是‘完成了支付的’,可以理解为水分很少。所以,单纯将一季度电商巨头的增长归结为‘水分’,是不科学的。
第二种可能的解释是:
微商、小程序电商、长尾电商平台可能受到了比较严重的影响,让出了更多的市场份额。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然而,上述腰部和长尾电商平台的GMV规模究竟有多大呢?微信曾经披露过,2019年小程序电商的GMV(可能包括本地生活服务)只有8000亿元,对于电商大盘来说不过沧海一粟。微商则是另一个概念——有人认为,微商的实际规模可能远大于市场预期,受到的打击也更大;不过缺乏过硬的证据。
第三种可能的解释是:
邮政总局对快递单量的统计有误差,忽略了一些物流渠道。问题在于,我们无法指出到底是哪些物流渠道被忽略了。即便邮政总局的统计有错,2-3月物流公司效率普遍低下总不会是错的。
既然没法弄清楚一季度到底发生了什么,不如先接受一季度的结果,把目光转向二季度;毕竟,未来比过去更重要。阿里和拼多多对二季度的指引都还不错,不过也有微妙差别:
阿里表示,4月天猫实体GMV有‘显著复苏’,5月‘继续提升’,但是没有说明具体的提升幅度(阿里习惯上不会给出详细的GMV指引)。
拼多多表示,5月日均物流包裹数已经超过6500万个,比3月的5000万个增长了30%(当然包裹数不代表GMV)。
我们至少可以得出结论,即淘系电商和拼多多的GMV在二季度都会有一个强劲的环比上升;京东应该也不会太差,不过鉴于它一季度表现很好,它的环比增速可能最慢。这就是投资者们翘首以待的‘报复性反弹’吗?或许是吧。如果今年二季度拼多多报出60%以上的GMV同比增速,天猫报出20-30%,那么投资者会不会为‘消费的全面复苏’而欢呼雀跃?(上面的具体数字只是随口一说,切勿当真。)
这就是又一个令我难以理解的地方:本次疫情虽然快结束了,但是它对经济的伤害尚未彻底弥平。我看到的工厂停工、员工放假、奖金取消乃至裁员现象仍然层出不穷。在长期,如果经济面临瓶颈,那么大众的边际消费倾向肯定会下滑;他们会为未来增加储蓄,并且把更多的消费预算移到必需品上。今年二季度的消费复苏(假设确实存在),会是一个回光返照,还是一个长期复苏的开始呢?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拼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