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我一个生活在深圳的朋友,忽然很想喝一杯茅根竹蔗水,在尝试了一圈外卖未果后,她发现某生鲜平台竟然有“半成品”的茅根竹蔗可以配送,虽然要等一两个小时才能到货,但已足够令她感到欣喜。
一个个上述场景,或许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半成品菜”这堆曾经即将燃尽的火种,最近死灰复燃,又添新柴,引来生鲜和餐饮产业链各环节巨头的眷注:不久前,盒马和每日优鲜两家生鲜电商争先发布半成品菜的战略;而提高半成品的销售比重,也成为疫情期间餐饮企业的一大开源手段。
众所周知,疫情把大家变成大厨,从直觉上,似乎的确可以推导出更多人对半成品菜的需求。
但真正的问题是:“全民皆厨”带来的增长曲线在疫情过后是否可以持续?曾经阻碍半成品菜发展的那些“坑”,是否已经被填平?
曾经的“坑”
先来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是“半成品菜”?
一位网友说的好:“我记忆中这种半成品菜在超市卖了起码有十年以上了,主材配菜都给切好,自己买回去加油盐炒一下,只是那时候的人觉得这样的菜不新鲜——至少我妈是这么认为的。”
其实所谓“半成品菜”,基本就是指已经将一道菜所需原材料(肉禽菜等)处理完毕,你自己直接做即可。它既非一个“新物种”,也并非从未引起过资本关注。
大概几年前,我自己就曾是下厨房旗下生鲜半成品菜品牌“三刻321cooking”的深度用户——彼时半成品菜还算是新事物,在其加持之下,那些10分钟就能做好的老鸭汤和糖醋小排,也能瞬间收获朋友圈一片“你会做饭啦!”的高赞。
那也是我在疫情之前不多的“做饭”经历。
因为好景不长,2018年末,“三刻321cooking”发布公告,黯然宣布停止营业,并在告别信上写下了“生鲜半成品的坑,一言难尽,按下不表”这样满怀心伤的感性字句。
为什么会这样?
当时业内普遍认为,配送与保鲜是制约半成品菜发展的两大核心痛点。用户希望快且新鲜,但当时的半成品菜,很多都是次日达,对用户来说,费这个劲,还不如直接购买生鲜品类自己做,或者干脆直接点外卖。
而转眼几年过去,此番生鲜半成品得以涅槃,更多是始于迫于无奈的餐饮品牌。
3月初,海底捞便推出半成品业务“开饭了”,其中包含宫保虾球、鱼香肉丝、麻婆豆腐等12款家常菜系和4款靓汤。更多餐饮企业则是通过其他平台进行半成品菜配送,有些小型餐饮企业则是在店门口自己卖。
热潮之下,生鲜平台也不甘落后。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半成品菜 生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