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常情况下,生鲜行业各环节跑下来,普遍的损耗率已在30%左右,受到疫情限制这一数字将会更大。供应链能否撑起来,或许将成为平台能否度过此次疫情的关键。
配送方面,目前已有生鲜电商想到了“租赁”员工的新招。包括57度湘、茶颜悦色、蜀大侠、望湘园等著名餐饮企业,都已与盒马达成了合作,预计将支援盒马500多名员工。西贝餐饮董事长贾国龙也表态,公司将有1000多名上海员工为盒马临时工作。
联系此前西贝莜面村现金流仅够支撑3个月的新闻来看,盒马这招既赚了面子,又赢了里子。不仅能缓解对方的燃眉之急,自己的员工缺口也得到了填补。
03
问题来了,如何成为那盈利的1%?
如同SARS教育了电商市场,淘宝和京东借此迎来飞跃,此次疫情对于各大生鲜电商来说既是一次大考,又是一次机会。但疫情终究是暂时的,潮水退去之后,最终还是要回到生鲜电商盈利模式能否跑通的问题。
生鲜电商的发展模式一直都在不断演变,当下大致可分为4种。
到家模式的前置仓分布于用户周边,交付损耗和配送效率是其优势,但供应链和仓库的前期投入巨大,因此履约成本居高不下,价格自然也水涨船高,造成的问题是单量提升困难。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美团买菜都是该模式的代表玩家。
和到家模式相比,店仓一体模式的最大差异在于以店为仓,能够实现线上和线下的双向导流,但由于门店的存在,其成本相比到家模式进一步提高。盒马鲜生和京东7FRESH目前都是采用这一模式。
无论是到家还是店仓一体模式,成本都较高,社区团购模式则规避了这一问题。该模式依赖熟人社交链进行引流,大大削减获客成本,价格因此较为便宜;短板在于SKU较少,对团长的管理经验要求较高,后续发展不如预期。兴盛优选、食享会等都是走的这一路子。
除了以上三种,美团和饿了么还在摸索一种新的模式——菜店代运营,有点像菜市场版的淘宝。该模式通过整合菜市场中各家摊贩们的菜品,再经过统一品控和包装,上线到生鲜电商平台。
不过,在每日优鲜EO徐正来看,生鲜零售并不只是模式之争,他曾公开表态,“目前生鲜电商行业出现了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的问题,实质上归根到底可能不是模式的问题,而是是否有坚决采取精细化运营,在全链条的每一个环节降本增效,把钱当钱、敬畏每一分钱。”
《南方周末》有文章报道,呆萝卜在开城、仓库使用、采购方面都存在账目不清晰的问题,甚至有前员工爆料,其内部或存在贪腐问题。创始人李阳此前常在员工会议上表示,呆萝卜什么都缺,但绝对不缺钱。一语成谶,最后要了呆萝卜命的,正是缺钱。
除了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将触手伸向产业链上游,也是巨头玩家突围的方法之一。
2018年,盒马CEO侯毅曾提出过一个新概念,“新农业和新零售融合=最佳供应链模式。”对农业的重视在阿里去年年底的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中也有所体现:阿里巴巴B2B事业群业务总裁戴珊将盒马纳入麾下,并将其与村淘、智慧农业等业务打通,重点点出新农业与新零售。
除了阿里,网易、华为等也都对农业展开了布局。去年,京东农牧还一度因为猪脸识登上热搜,有人觉得是大材小用,有人则认为是开启了新的科技大门。
去年12月,盒马和中化集团合作推出“葲荭草莓”,尝试生鲜的产地直供;每日优鲜依照用户需求反向定制清远鸡;美团背景的龙珠资本则在不久之前投资肉联邦,展开了对猪肉上游供应链的布局。
无论如何,名副其实也好,博眼球也罢,随着需求侧的红利消失殆尽,供给侧的争夺战已经打响了。一来不仅能完善产业链,降低成本;二来,企业覆盖整个产业链条之后,拥有的话语权也不可同日而语。
04
疫情不是“特效药”
其实,生鲜行业本身的毛利率并不低,部分品类在源头采购阶段毛利率甚至能达到50%。此前,单量密度太低,无法带来规模效应是扼住生鲜电商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去年5月盒马的首次闭店,或多或少也正是受到区域内目标客群太少造成低坪效应,成本难填。
根据饿了么数据,2018年中国生鲜电商的市场渗透率仅为3%,绝大部分用户根本还没有线上购买生鲜的习惯,仍有待用户教育。
疫情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不仅费用全免,而且全国覆盖,声势浩大,是天然的巨幅广告牌。这使得大量生鲜电商平台的获客成本极大拉低,面对难以餍足的需求,各大玩家似乎都有一席之地。
但疫情终归是暂时的,能带来短暂增量,却不是能治疗亏损的特效药。等待潮水褪去,比拼的终究还是各家的精细化运作能力,以及在供应链、仓储、即时配送,甚至流量等全方位的较量。
无论如何,生鲜电商都是高投入、回报周期漫长的“艰苦”行业,快钱没有,“重”活一大堆。而最后能扛起这项重活的,大概会像近几年外卖、团购、打车等领域的竞争一样,“幸存者”屈指可数。
(来源:银杏财经 牧海)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生鲜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