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培养习惯一旦养成,即便等到疫情结束也会保留下去。
就像网购和线上支付一样,这样的消费习惯一旦养成,那么一般情况下都会保留下去。
因为,习惯成自然。
尽管等到疫情结束后,会有相当部分的用户重新回到原先的生活方式,但更多的用户习惯了用APP买菜。
而且,生鲜平台的200g、300g的小包装,更加迎合了年轻消费者的偏好!
第三,让消费者接受了生鲜电商平台菜品的“贵”。
相比于菜市场的价格,生鲜平台绝大多数的菜品价格其实更贵。只不过,为了降低消费者对“贵”的敏感性,平台一方面将菜品拆分成150g、200g和300g不等,在感官上造成“便宜”的错觉,另一方面则重点宣传其“生鲜”卖点,为产品溢价提供合理支撑。
事实上,即便如此绝大多数消费者依旧不愿意为其买单!
但是,在疫情面前,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用户只能通过平台下单。而通过“抢菜”这样的行为,在用户心目中“价格因素”不再排在第一位,取而代之的是“安全”和“方便”。
正因为此,尽管疫情对整个经济来说意味着极大的困难,但对生鲜电商来说却是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起死回生,生鲜电商的曙光已现
2015年,整个生鲜行业迎来了风口。
一方面,生鲜市场的容量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包括京东到家、每日优鲜和顺丰优选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入场。
但于此同时,整个生鲜市场的亏损也在不断扩大。
根据《2015年中国生鲜电商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全国近4000家的生鲜电商平台,有90%的企业出现了亏损,4%盈亏平衡,真正盈利的企业仅为1%。
为什么会这样呢?
除了生鲜产品的保质期短、储存难、损耗高的缺点,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物流的成本过于高昂。具体来说,就是平台在仓储、冷藏保鲜、配送尤其是“最后一公里”上的投入太高,而且深不见底。
不过,经过近四年时间的积累,形势已经发生了改变。
比如,冷链技术的进步,极大降低了产品的损耗;比如,前置仓的建设解决了储存难的问题;比如,通过自建和协议的方式,保证了稳定且安全的产品供应。
除此之外,借助于大数据的优势,产品的采摘和调配更加的科学。当然,随着运输尤其是最后一公里建设的完毕,“30分钟送达”也成为了可能。
在这样的背景下,借助于一场波及全国的疫情,生鲜电商再次爆发出了无限的希望。
最后想说的是,在互联网世界“强者恒强”的丛林法则里,领先优势一旦确立,那么便会一直保持下去。
来源: 微信公众号:品牌头版 林川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生鲜电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