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底,广州的气温依然徘徊在20度上下。
罗浮山脚下,2000多亩的池塘里,游动着300多万斤甲鱼,它们时常会从水底爬到岸边,晒晒太阳、透透气。
要知道,甲鱼原本是个会冬眠的物种,5-15度的环境足以让它们冬眠,这个时候是一年当中甲鱼的黄金销售期。在浙江、湖北、江苏这些甲鱼养殖大省,气温较低,冬眠中的甲鱼直接被打包进网兜运到市场上。
但在广东,这些都成了例外。温暖的气候下,甲鱼的活跃度很高,狭窄的运输环境足以让它们打得不可开交,最高的时候死伤率达到40%,而受伤感染的甲鱼,是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
看着这些活跃的甲鱼,曾联芳常常会陷入焦虑,他是广东绿卡实业有限公司的养殖经理,十多年来,甲鱼的产量年复一年地增长,而公司的销售通路,却始终停留在附近的水产批发市场、饭店酒楼。
如何让甲鱼卖得更好、更远,这些年曾联芳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事实上,在生鲜水产领域,运输链条一直是困扰养殖户的难题,无法搞定冷链物流意味着只能把生鲜产品卖给就近的批发商,无法打出自己的品牌,也难以卖出理想的价格。
另一边,互联网巨头们纷纷做起“线上菜市场”的生意,方便用户购买的同时,也在缩短生鲜零售多级批发的销售环节,打磨供应链、冷链物流的布局更是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近日,「电商在线」从罗浮山下出发,亲历甲鱼从打捞上岸,到送上卖场货架的176公里。这其中,是新零售玩家对供应链源头、对生鲜冷链物流的深度打磨。
104公里:从罗浮山“绕路”去东莞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是苏东坡笔下的罗浮山。1000多年过去,荔枝之外,罗浮山下的甲鱼站上了新零售风口。
夏天摘荔枝,冬天捕甲鱼,都是罗浮山下最热闹的时候。
早上太阳刚出来没多久,捕捞工人便三三两两地往甲鱼塘赶去。他们穿着打渔皮裤、雨靴,骑着自行车沿着山里的小路,有说有笑地一直骑到甲鱼塘的岸边。等待他们的是一湾3.5亩的甲鱼塘,里面大约有8500只甲鱼。
“每次一捕就是一整个池塘,必须把整个池塘的水全部抽掉。水抽掉之后,甲鱼会往下面的泥浆里面钻,工人要下去把甲鱼一只只挖出来。”曾联芳告诉「电商在线」。
从捕捞上岸、冲洗,再一只只地分装进小麻袋,一池塘的甲鱼足够十几名捕捞工人忙活四五个小时。
往年,他们根据订单情况来决定开塘捕捞的时间。通常每年只需要捕捞1次,就足够一年的供应。但2019年以来,曾联芳带着工人们已经开了好几个池塘。
一俯一拾之间,一只只鲜活的甲鱼被从泥里挖出来。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些被挖起的甲鱼,将搭上新零售的货车,奔赴更远的餐桌。
事实上,早在2012年,全国的鲜活甲鱼就已经进入产能过剩状态,根据浙江杭州龟鳖研究所预估,2012年、2013年全国甲鱼产量都超过30万吨,但鲜活甲鱼的年消费量大约为25万吨。
2019年10月,绿卡牌甲鱼正式在盒马上架,仅仅是在广州、深圳两地,平均每天都会卖出1000只以上甲鱼。也就是说,大约一周的时间,就可以卖空曾联芳的一整个甲鱼塘。
这是曾联芳的团队跟盒马谈了半年以上的结果。这意味着此前直接从养殖基地卖给批发商,再由批发商进一步分销,层层分销之下才到达消费者的链条,将通过新零售渠道直供消费者。
但是,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运输,高温度、长距离的运输下,甲鱼在途中的打斗会造成高死伤率。形成高损耗率的同时,还存在食品安全问题。除此之外,在家里烧甲鱼,很难去掉甲鱼的土腥味,如何减少新鲜甲鱼的土腥味?
双方最后给出的解决办法是——不急,分装好先去净化、冬眠。在新零售的链条上,所有生鲜都在追求速度,盒马却为了甲鱼做了一个反向操作。
被捕捞上来的甲鱼,被运往104公里之外的东莞净化中心。当其他生鲜都在争分夺秒上架的时候,罗浮山的甲鱼被分装在“独立小水箱”里进行20天左右的净化、冬眠。
事实上,盒马的部分门店距离甲鱼基地仅仅100公里左右,但“绕路”去东莞,却成了罗浮山甲鱼踏上新零售货车的必经之路。
“说实话,以前我们的甲鱼都是批发商来基地拿货,出了基地的大门,我们就概不负责,现在跟新零售合作,甲鱼的口感、质量我们都一直在跟进。”绿卡实业销售经理何社开告诉「电商在线」。他们清楚的是,“绕路”不仅耗时,甲鱼还会被瘦身减重,但为之投入更多精力是值得的。
72公里:对供应链的深层打磨
2019年,当巨头们在“互联网买菜”的战场上胶着之际,产业链源头的农户、养殖户的生活也发生了剧烈变化。
不仅仅是土豆、番茄这样的基础农产品可以在互联网买菜平台买到,甲鱼、牛蛙、帝王蟹这些生鲜水产都能够在线上下单。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冷链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