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网红带货”只是当年电视购物的翻版,如今却被冠以“新事物”和“新风口”的标签,堪称是国民最为昂贵的智商税;
也有人说,李佳琦直播翻车的背后,折射出“网红”只关注流量而非产品本身,是一场技术变革与人性洞察下的品牌降维。
总而言之,充斥着各式各样的质疑!
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网红带货”的效果不仅得到一而再的验证,而且这种带货方式也成为了潮流和时尚。正因为此,即便充斥着各种争议,“网红带货”也依旧被商家视为获取更多销量的重要手段。
在商家们看来,只要消费者养成了看直播购物的消费习惯,那么即便“李佳琦”不火了,市场上还会有“唐佳琦”、“张佳琦”取而代之。
毕竟,存在即合理!
不过,今天要探讨的是,随着“网红带货”这一新事物的出现,缔造品牌的逻辑是否也发生了改变。
“网红带货”:
一场渠道和媒体的革命
为什么说“网红带货”不是电视购物的翻版?
相信很多人会说,当初电视购物也使用了夸张的表演和广告词,并且配以“不要1999,也不要999,现在只需要199”的价格刺激,与现在网上直播的叫卖方式如出一辙。
NO!
二者的底层逻辑其实不一样。
首先,“网红带货”与电视购物的渠道不一样。
毫不客气的说,电视购物尽管有着各种吆喝和优惠的价格,但其实,电视购物本身是没有渠道的,消费者需要打电话向客服下单。
因此,这样的体验不仅不方便,而且消费场景往往只局限于家中。但是,“网红带货”的渠道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淘宝直播、抖音和小红书等平台。也就是说,用户可以随时观看,不受时间、地域的束缚。
另外,极其重要的一点是,在电视购物的消费场景下,消费者和导购无法即时互动、咨询相关信息,这就导致用户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大大的降低。
其次,“网红带货”与电视购物的媒体也不一样。
可能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明星有流量和关注度,但是带货能力却不如网红呢?
究其原因,其实是明星的流量大多来源于影视作品和综艺娱乐节目,因此其人格化塑造通常情况下也就停留下影视作品和综艺节目中。而网红则是在带货场景中的塑造起来的。
怎么理解呢?
从根本上说,网红的生产过程是基于内容生产,再借助于互联网开放的属性,实现传播过程中的“病毒扩散”。
但是,电视并不具备这种传播能力!
最后,“网红带货”将渠道和媒体融为了一体。
在网红直播的场景下,消费者一边观看内容,一边就可以直接点击购物链接,中间几乎不需要任何的切换。
也就是说,渠道和媒体融为了一体!
如果说媒体代表着形象力,渠道代表着传播力,那么网红就相当于集影响力和传播力于一身。因此,“网红带货”具有媒体和渠道的双重功能。
“网红带货”的本质:
品牌力让位于人格信仰
在产品稀缺的年代,工厂生产什么消费者就购买什么。由于信息和距离的阻隔,因此“渠道为王”成为了最热议的词汇,抢占终端渠道意味着抢占市场利润。
再后来,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者意识的觉醒,对产品的差异性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品牌成为了消费抉择的关键。
换句话说,“渠道力”让位于了“品牌力”!
回到“网红带货”现象上。
“网红带货”背后的逻辑究竟是“产品为王”还是“渠道为王”,亦或者“品牌为王”?
都不是!
“网红带货”其实是在互联网流量思维下,人格信仰的集中体现。而商品、价格和售后服务,不过是用来确认并且强化这种信仰的工具!
因此,唯一的内容生产方式,再配以虚拟化的人格,即所谓的人物形象和价值观,成为了缔造网红的关键所在。
可能很多人会说,“带货网红”只是更加高级的导购?
也不完全对。
导购的工作是在贩卖时间,因此即便是007的工作节奏,其售卖的产品也毕竟有限。但是,网红却可以利用互联网快速传播的优势,同时面对成千上万的消费者,将销量无限扩大。
也就是说,与代购相比,网红的边际成本足够的低!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网红带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