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沉市场的内容是什么样的?
昨天在回家的路上,鬼使神差地打开了网易云音乐的“电台”栏目。
出于好奇点开了FM的收费音频栏目,一句甜美矫情标准国产POP发音的“Hello”之后,“亲爱的听众朋友,你们吼~”就开始歪楼了。一个略带中年磁性的山东口音的大姐的形象,“山东大皮靴”这个词立马映入脑海。
作为一个资深的硬核自虐学习者,抱着尝鲜的态度听了下去。一期栏目长度20分钟,期间其实也并没有太多干货,更多的是结合个人案例分享自己的赚钱的经验:
如何从月薪500到月薪5万实现成功逆袭,从如何突破自我设限,讲到以为中年女性面对杂七杂八的生活琐事,如何保持清晰的目标、严格的自律、自我鼓励、来摆脱现状……
听起来还是挺来劲的,如果是放在七八年前的我,很可能就被圈粉了。
这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下沉市场的用户对于“成长”带来“逆袭”的认知吧。
对于自律感强烈、学习力强,具有一定认识的人来说,这段内容可能真的是言之无物,没有什么干货,有打鸡血的成分。一些基于自身的例子、走心的分享,共情、真实、接地气是其中最大的亮点。
但是,回头看看我们在做用户分析和产品定位的时候,很多时候把用户当做“像我们一样的人”,身在一二线城市,对知识和能力提升有着硬核的需求。
于是,将关注点全部放在了内容本身上面,不断地在问自己:
我们的内容解决用户哪些需求?
这些需求是否足够迫切?
这些需求是否被解决?
如果没有被解决是为什么?如果被解决了,那么是如何解决的?
大体上来说,思考关于内容产品给用户带来的价值,这么看无可厚非。
但是,人们认知问题,解决问题的就真的是这样的链路吗?
二、大多数人的成长路径
二十岁到三十岁的成长,发现影响能力成长的因素主要是以下几点:
建立认知:扩展认知边界,认识和面对客观世界中自我的存在处于怎样的位置,自己所要成长到达的位置在哪里。
搭建路径:建立学习目标、学习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选择适合的学习资料。
建立学习的基础能力:专注、深度学习能力、深度思考能力、强自律。
阶段性成果验证:验证、量化学习成果。
实践应用。
回到建立认知,重新迭代成长。
三、用精英主义衡量尺度应对下沉市场的用户需求
而对于下沉市场用户来讲,“社会精英”主义、一二线的内容产出者的输出内容,很有可能是超过他们的认知范围的。在没有解决用户认知的情况下,向用户传递学习方法和资料,对要用户掏钱来买这套东西,转化率可想而知。
基于这个假设,我想起一个B端分销商跟我讲的一句大白话:
一些高客单价的课程,本身没有什么方法论、也没有落地思路,很多时候都是以及其感性的方式向用户兜售“美好未来的期盼”。
比如财富的课程,从我们的角度上来理解,这个课程不是炒股就是如何创业。然而,实际上这个课程更多是讲感性层面对财富流转的认知、态度,客单价能上三五千元。
看了一下B端分销商的朋友圈,直销出身、拥有大批忠实分销下线的代理商,分销的多数内容都是“格局决定人生层次”“要面子的结果大都是没面子”等鸡血励志内容——看上去很有道理,但没有方法、不能实操、不能被掌控。
但对于下沉市场的粉丝来看,这无疑就是拓展了他们的认知吧。
假如在这个时候,看了分享内容的粉丝产生认可,那相信接下来推一个什么“认知十堂课”也不是什么难事了。
《天赋认知营》打的火热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没有实际解决用户成长的具体问题,但是打开了用户新认知的大门。对于下沉来说,“改变认知、突破认知”兴许就是他们最迫切的需求。
认知是一个隐性需求,大多数时候人都是不自知的,根本想象不到,在那些自己没有想象过的地方,自己会想干点儿什么。
学习知识是一个显性的需求,大多数用户会告诉你,我在哪些地方欠缺,想通过学习到达的理想态是怎样。
在下沉市场的内容供给上,可能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用户认知的问题。如果没有意识到问题,不能准确地提出问题,那么解决问题就无从谈起,这个需求也就无从谈起。
例如,跟小镇妈妈讲AI互联网,讲如何通过运营体系的方法论来搭建自己的分销业务。倒还不如来一针鸡血,讲讲打造朋友圈形象、口才说服力来得实在。
这么看来,在当年微商如火如荼的时候,在我们看来粗鄙不堪的内容似乎是正中下怀了。
对下沉市场用户来讲,易理解、可执行、见效快的内容才是符合他们需求的内容。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下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