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前,我问客户一个问题:“你怎么看待自己网红品牌的身份?”
客户的CEO立刻反驳道:“我们不是网红品牌!这是外界对我们的误解!”
我突然意识到一件事: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把一个品牌称作“网红品牌”已经等同于骂人了。
可能是因为很多网红品牌都是短命鬼,而更多的网红品牌也只是赚了眼球,没赚到钞票。
可是,当我们终于可以理智地看待网红品牌时,业内对网红品牌的理解却依然十分幼稚,例如:
为什么网红品牌死的快?因为只注重噱头,不注重产品;只运营流量,不经营信任。
拜托,能做出网红品牌的CEO、CMO们也不是傻子,怎么可能连起码的经营常识都不懂?很显然,我们只是一厢情愿地给网红品牌们添加了“华而不实”、“形式大于内容”的标签,而没有真正负责任地思考。
不喷不吹,我们一起重新思考一下网红品牌早夭的真实原因。
我们说的可能不是一种网红品牌
当我们提到网红品牌时,你可能指的是:%Arabica、鲍师傅、喜茶、奥雪双黄蛋、完美日记、参半、HFP、认养一头牛、乐纯、泡泡面膜、泡面小食堂、答案茶、参半、钟薛高、花西子……
他们都被媒体称为“网红品牌”,但他们成为网红的途径却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是我们对网红品牌误读的重要因素。
比如,网红品牌有“不胫而走”成为网红的,有“处心积虑”成为网红的。
“不胫而走”型:鲍师傅、奥雪双蛋黄、东北大板等。
这些品牌本来没打算成为网红,只是在一个社交媒体发达的社会里,无意间被推荐,从而形成了网络口碑效应。
像鲍师傅、奥雪和东北大板,这三家企业都是成立在10年以上的老企业了,他们的走红绝非雇人排队就可以达成的。他们如果“凉了”,原因也是企业没有充分利用好这次走红的契机。
“处心积虑”型:泡泡面膜、泡面小食堂、雕爷牛腩、钟薛高等。
这些品牌从诞生之前,就被设计了网红基因。比较典型的是泡泡面膜,“脸越脏、泡泡越多”的噱头自然经不起论证,事实上是表面活性剂和起泡成分决定的。
具体大家可以看老爸评测对这款面膜的评测,文章链接是火爆全网卖到断货的神奇泡泡面膜到底如何?
而从打造网红品牌的方式来看又不一样:
一种是把网红当渠道,进而被网红捧红的品牌;
一种是产品有网红基因,被网络放大的品牌。
1.把网红当渠道:完美日记、HFP、认养一头牛等。
这种品牌的特点是,产品本身和传统品牌并无明显的差距,他们的走红是把KOL当成媒介渠道,进行细密地投放,从而积累成品牌势能,产生了强大的种草效应。
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完美日记的小红书笔记投放,和HFP的微信KOL投放。
2.产品有网红基因,被网络放大的品牌:泡泡面膜、参半、泡面小食堂、答案茶
这些品牌自然也有KOL投放预算,但是显然他们走红更多依靠的是产品本身的极致化创新。
比如答案茶,奶茶还可以占卜?这种事本身就能引发网友兴趣了,再加上抖音的展示,自然可以引发一波网络效应。
比如参半,不仅包装和普通牙膏完全不一样,而且功效概念也完全不同,没有提出美白、防蛀、口气等功效,而是走化妆品的路子——“滋养口腔”。
如果我们马后炮地分析,打造网红品牌的公式就是两个步骤:
选定一款单品,打造颠覆消费者印象的产品,产品本身就可以自然诱发社交谈资。至于颠覆的方法,可以从产品本身、产品包装、服务体验、产品功效、品牌故事等各个角度进行挖掘。
对社交种草平台(主要是微信、微博、小红书、淘宝、B站、抖音六大平台)进行密集化、系统化的KOL投放,从而形成口碑势能。
但问题来了,为什么网红品牌大多早死?这种公式下打造的品牌的软肋在哪里?
网红品牌为什么死的快?
想知道网红品牌为什么大多早死,我们先看一下,哪些网红品牌过气啦,哪些网红品牌依然坚挺。
过气的网红品牌:黄太吉、雕爷牛腩、泡面小食堂、答案茶……
坚挺的网红品牌:海底捞、三只松鼠、江小白、鲍师傅、喜茶……
当你看到海底捞和三只松鼠的时候,我想你已经忘了,他们曾经也被叫做网红品牌,只不过现在早已站稳脚跟,没人再这么称呼他们了。
现在,我们来对比一下过气组和坚挺组,看看他们成为网红的原因都是什么?
过气组
黄太吉:煎饼果子要成为中国麦当劳,豪车送煎饼,美女老板娘
雕爷牛腩:食神配方,店铺封测半年,店内无一物不有来历
答案茶:可以占卜
泡面小食堂:方便面面馆
坚挺组
海底捞:“变态”服务(排队可以免费美甲、下面条跳舞、提供手机保护袋、眼镜布……)
三只松鼠:极致体验(松鼠尾巴造型的开箱器、吃后擦手的湿巾、封口夹、把顾客称作“主人”)
江小白:瓶身的态度文案
鲍师傅+喜茶:排队
这样对比之后,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现象:过气组的走红原因都比较闪亮,而坚挺组的走红原因都略显平淡。
是啊,服务好点,排队长点,赠品多点,看上去一点也不稀奇。这种不稀奇的原因为何也能走红,这种不稀奇的原因为何还能让品牌红的更久?
很多人把网红品牌夭折的原因归结为产品力不行,“商家只想割韭菜,产品不好吃也不好用。”,这种粗暴的结论太违背常识了。
答案茶不如喜茶好喝,但也算好喝;
脏脏包不如鲍师傅好吃,但也算好吃;
雕爷牛腩不能说难吃,只能说不算惊艳。
真正的原因是:网红品牌走红的“卖点”,让消费者的消费动机发生了偏移。
1.网红品牌&消费动机偏移
如果答案茶的最大卖点是“占卜”,那么消费者就不是来喝茶的,而是来算命的;
如果雕爷牛腩的最大卖点是“食神配方,店铺封测半年,店内无一物不有来历”,那么消费者就不是来吃饭的,而是来装逼的;
如果脏脏包的最大卖点是“吃一脸脏”,那么消费者就不是来吃面包的,而是来玩自拍的。
这些所有的网红卖点,都将消费者的消费动机指向了“娱乐体验”,而不是“产品消费”。于是,即便网红品牌的产品本身还算OK,也最终会沦为娱乐陪衬。
我们再看一下“坚挺组”走红原因。海底捞、三只松鼠、江小白、鲍师傅、喜茶……除了江小白之外,这些个走红点都是指向产品/服务本身的。也就是他们网络上形成的卖点,最终在为产品消费赋能,而不是在为娱乐体验拉客。
任何品牌在营销过程中,都要警惕“消费动机的偏移”,这种偏移会让企业丧失持续盈利能力。
比如,近两年流行品牌跨界,很多老品牌都是通过跨界,让年轻消费者重新注意到自己,比如频频跨界的大白兔奶糖。
但这种跨界只能带来表面繁荣,消费者购买大白兔奶糖的动机只是因为一时的新鲜感,奶糖本身是夕阳产业,大白兔如果找不到奶糖之外的增长点,那么一切都是镜花水月。
比如,很多企业常常陷入价格战,价格战对企业最大的影响不是利润损失,而是让消费者养成了享受低价的习性,他们的消费动机就不再是产品价值,而是便宜。
而一旦产品这段不打折,消费者的“消费动机”就没了,市场自然卖不动货。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恶性循环。
再比如,许多新创的互联网公司在招聘过程中,常常在大肆宣扬公司福利,例如不打卡、无限供应的零食、弹性工作日、海外度假、携带宠物上班……
但如果一家公司在招聘中过分强调福利,员工的“入职理由”就发生了偏移,最终招聘来的可能是一群懒散的庸才,而不是野心勃勃的奋斗者。
我们用这个原则衡量一下2018-2019年正当红的品牌,“泡泡面膜”、“脏脏包”一类的品牌一定是不可长久的,因为它的网红卖点和产品特性无根本关联。
而类似“参半”这样的牙膏品牌还是可以期待一下的,因为参半不仅仅是包装造型独特,还有独特的“滋养口腔”的全新定位。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网红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