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难点与未来
但是,也别小看了付费会员制的变现难度,这其中埋着无数的“坑”。
第一个大坑是,如果付费会员制的模型设计不当,可能会适得其反。
大家都明白,付费会员制也是一个规模效应的生意。
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圈住大量用户,达到一个临界点,才能开始变现之路。
比如说,视频网站采购了一部特别火的电视剧的版权,如果付费会员足够多,大家分摊版权成本,视频网站就能赚一笔。
但如果付费会员很少,版权成本大部分就要由视频网站来承担。
于是,为了用最快的速度圈住用户,很多平台会放“大招”,用非常丰厚的会员福利和权益,来吸引人们购买会员。
但如果会员数达不到临界点,或者原本设计的权益不合理,到了后期,付费会员制就会出现亏损。
而且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于是,很多平台就开始缩减用户权益。
可是,用户就是冲着你承诺的权益付费的。等他们发现承诺的“一头猪”变成了“一只鸡”,心情可想而知。
此时,他们就会骂平台“单方面毁约”“欺骗”,要求退费。
此类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且不只出现在付费会员制领域。
2018年,中国信用卡权益大缩水,很多“神卡”神话不再。
2018年2月,京东PLUS会员在许多投诉网站投诉称,PLUS会员权益缩水。
有用户在聚投诉和百度贴吧表示,自己花1999元购买了同程的百旅会会员,结果发现“之前承诺的低价就是骗人”,且无法退款。
百度贴吧的同程百旅会投诉帖,下面表示受骗的跟帖者众多。
在这方面,有的平台已经开始采用新玩法:为用户提供兜底方案。如果他享受的优惠金额比一年的年费少,平台会退还差额。
在某种程度上,设计出一个成功的付费会员制模型,难度并不比设计一个成功的金融模型低。
第二个大坑,就是国人的免费思维惯性和薅羊毛心态。
在中国推广付费会员制,比欧美国家要难太多。
中国网友的付费意愿很低,加上前几年小米、360等免费思维的教育,中国网友早已被宠坏。
“我们发现,在70后和80后这样的社会支柱人群中,愿意付费的很少,反而是90后和00后更多。”一家金融平台的会员项目负责人称。
甚至于网上还流传着一个段子:“中国财务自由的15个阶段”。
第一个是辣条自由,第二个是奶茶自由,而第三个,就是“会员自由”。
想充就充,毫不犹豫。
充会员都成了一个财务自由的指标,可见它的推广难度之大。
而在这个领域,还活跃着一帮羊毛党。
爱奇艺一年会费198元,但在网上,有的商家只卖一个月1元。
南方周末一年会费98元,但在网上,有的商家只卖7元。
还有的人会买一个视频网站的账号,然后在亲友群里向所有人分享。
除了前面两个大坑之外,还需要考虑一个终极之问:当所有平台都在推付费会员制时,它的好处可能逐渐消减,会员的黏性也会降低。
比如,一些用户可能同时有淘宝、京东的付费会员。
同时买得起多个平台付费会员的用户,反而有可能是最优质、最高净值的用户。
在各个平台对其的争抢中,黏性相互抵消,难以独占。
破解之道,或许是进行差异化竞争,找到自身的护城河,让自己在某个领域不可替代。
换言之,一个运行良好的付费会员制,最终考验的,不是模型设计能力,而是一家企业的内功。
尽管面临重重挑战,但在很多从业者看来,中国的付费会员制之路,才刚起步。
付费会员制最初聚集的,是种子用户。他们最忠诚,对平台的品牌认知度最高。目前中国走到了这一步。
随着时间的推移,付费会员制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普通用户,直到形成“用户全覆盖”。
“亚马逊Prime会员在北美的覆盖率是30%-40%,每个家庭基本都有一个成员是它的会员。而亚马逊迟迟没有变现,是因为它觉得自己的用户忠诚度还不够。”盒马鲜生X会员负责人称。
“如果有一天,它在北美市场做到百分之七八十的覆盖率,它的变现能力会强到可怕。”他说。
互联网进入了下半场,关于“终极变现”的故事,还在继续。
付费会员制的变现之路,在中国才刚刚开始。
而金融的变现之路,早已走向了激进的探索。
谁才是终极的变现大杀器?未来两者是相辅相成,还是各有出路?
(来源:一本财经 罗素)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付费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