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不及防的,前置仓又火了。
虽说人人都在吐槽经济下行与环境不佳,但零售业的风口与热点还是一茬一茬地层出不穷,一眨眼,社区拼团就被拍在了沙滩上。
要说这位“新晋网红”有什么吸睛之处,大概就是抓住了“生鲜”与“最后一公里”两大话题的命门,于是被一众遭遇转型瓶颈的企业当成了救命稻草,一时间趋之若鹜,好不热闹。
门槛低?
这波风口之前,冲击生鲜最后一公里的先锋还是社区店,而前置仓相较社区店而言,最大的优势就是成本低。换句话说,省钱。最明显的一点,大部分前置仓作为暗仓,选址要随意得多,面积也更小,这便意味着第一步便可以省出一部分颇为可观的房租成本。
对于很多习惯先跑马圈地占一波市场的玩家而言,这堪称天赐良机——建造成本低廉,门槛低,把网点从北五环铺到南六环,可能还没有开两家大卖场的钱多。
加之前置仓下游延伸至了离消费者最近的距离,配送效率高且成本低,于是看起来,前置仓似乎已经实现了成本和效率的最优组合。但玩家一旦真正入局,就会发现问题接踵而来。
以自营的独立前置仓为例,首先,建仓成本低,但是其他成本却不见有多少优势。前置仓是物流供应链中的一环,铺设前置仓意味着要单独为其配置物流、配送等配套设施。同时,独立前置仓没有流量入口,前期获客必然要走补贴价格战这一关。
而且,前置仓一旦步入正轨,人员培训、商品管理、供应链升级、货损优化等运营方面提出的挑战会与日俱增;
其次,独立前置仓没有体验端,于消费者而言更像“纸上谈兵”,失去了线下超市的体验感,要将消费者的粘性提升到一定程度,意味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与精力;
最后,目前市面上的前置仓面积大多在300㎡左右,SKU数1000~2000,无法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服务,更容易被当作是临时起意的“权宜之选”。
能盈利吗?
花钱的问题解决之后,便是要考虑如何赚钱。当然,自古以来盈利不外乎两点,一则节流,一则开源。
而在节流这一环节,独立前置仓似乎已经失去了先天优势。在传统零售的逻辑中,“仓”一向是非盈利性项目,属于物流供应环节,支出成本由门店盈利来承担。而前置仓不然,身负盈利重责,要“自给自足”。
这便使得盈利的重心积压在了“开源”上,对客单价、订单数量、毛利率提出了更高要求。据悉,叮咚买菜给自己提出的短期目标是客单价超过60元,因为这样才能覆盖运营和履单成本。
而独立前置仓先天不足,要获客并提升客单价,必然要付出远远高于实体门店的时间与资金成本,同时对产品质量的把控,甚至要比实体门店更加严格。运营时间越久,先期的成本优势便会被稀释得越厉害。
据悉,目前行业内几大独立前置仓玩家中,只有每日优鲜实现了盈利——截至2018年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经营性现金流为正。而叮咚买菜、朴朴超市等仍然在依靠资本输血。值得注意的是,自2014年每日优鲜实施运营以来,至2018年底实现盈利,4~5年的铺垫时间,大部分玩家都熬不下来。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前置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