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红商网·新零售阵线 >> 新零售频道 >> 正文
一场下沉战 两支虎狼师

  全网价最低

  下面,不妨接着分析双方就价格和质量的平衡都有哪些策略,以及“全网最低价”这个概念到底怎么玩。

  首先明确,定价是离不开商家的,一切互联网上的商业模式都离不开商家。电商里的阿里,O2O里的美团,都称得上是率先帮行业积累了线上商家资源的企业。

  对阿里而言,早期做to B业务时就有一只声名赫赫的中供铁军,做to C时也通过让商家低成本入驻的方式积累了足够的商家资源。但正如之前所说,上市后阿里的策略调整,给拼多多让出了崛起的空档。

  这个空档不光是指被阿里和京东忽略的下沉用户群体,也指被其清除的大量商家。在梁宁老师的直播课中,曾提到“当年淘宝一秒删掉了24万商家,把那些当年他们非常艰难才发展来的商家一下子砍掉,他们去了哪里”?

  答案不言而喻,后入场的拼多多自然而然的获取到了第一批商家。所以从商家层面讲,拼多多算是占了阿里的便宜。甚至我们可以很直观的感受到,如果只论价格低廉,全网的电商平台中拼多多的商家是最具代表性的。

  但商家并不是商品的来源,想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网最低价”,真正的着眼点在于供给侧。在这一点上,聚划算和拼多多的策略惊人的一致,对供给侧的升级是双方博弈的重点。

  双方更一致的步调在于,都瞄准了那些“生产制造能力很强但渠道营销能力薄弱”的工厂。这很好理解,一个电商平台想要对苹果手机的价格动刀子恐怕是痴人说梦;但如果对象是一家只能做代工赚微薄利润,却没有自主品牌的代工厂,就很容易实现了。

  去年底,拼多多发布了“新品牌计划”;今年3月,聚划算宣布了“升级供给侧”的新使命。往更早看,2014年阿里就与美的、九阳、苏泊尔等多家厂商展开了合作。

  既然方向和步调都一致,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双方难分伯仲,最终的胜利将取决于谁愿意为供给侧提供更多资源、释放更大的让利空间呢?甚至那些曾经在各大电商和O2O领域内,闹得令人啼笑皆非的“二选一”事件也即将再次上演呢?

  我认为未必。且不论双方选取的合作对象有多大的重叠度,至少在四个维度上,双方的优势是有差异的。他们分别是:规模、广度、深度、价值。

  一看价值,拼多多“新品牌计划”选取的首批对象标签极其类似:长期为知名品牌代工,可自主品牌没有价格优势,在供应链中地位重要,却没有营销能力消费者不买单。拼多多将为其提供销售渠道,并希望帮助他们甩掉“代工”的帽子,成为受消费者认可的品牌。

  而聚划算的优势在于其十年来积累的营销能力,爆款孵化能力,不但能帮厂家带货,还能将其打造成“网红”。且要论打造品牌,拼多多自身的“假货”标签也可能是其阻碍之一。

  二看深度,聚划算和拼多多都同样希望能通过自身平台的消费数据,帮助企业摸清消费者的需求,从而设计并生产出更受消费者喜爱的产品。谁能掌握更全面的消费数据,分析出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并指导生产,这是个长期的过程,暂且不主观评论。

  聚划算深化C2M(消费者反向定制),改革供给侧上的优势,并不在于自身,而在于背后依托的整个阿里体系。阿里的IOT改造能力,可以帮助工厂完成数字化改造,优化关键的生产环节。工厂在制造效率或良品率上的小小进步,就足以带来巨大的利益。

  三看广度,这要涉及到双方不同的局限性,简单来说就是覆盖的品牌跨度不同。聚划算和拼多多在覆盖品类上都很齐全,快消品电器服饰样样俱全,但在品牌跨度上聚划算更胜一筹。这同样并非聚划算自身的功劳。如果说跟随天猫“消费升级”后的聚划算代表“高端”,那么拼多多无疑代表着“低端”,二者都很局限并无优劣。

  但正如前文所说,拼多多想开进五环,砸了大量营销费用却效果平平;聚划算反倒很容易的吸纳了下沉用户,实现了用户结构的调整。于是,用户结构调整后,阿里帮聚划算调整了其品牌结构。

  现在的大聚划算事业部,旗下有聚划算、淘抢购、天天特卖这三块,分别对应着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品牌。这样的品牌跨度,将使得有些难以与拼多多展开合作的品牌,优先考虑在聚划算寻找“坑位”。

  四看规模,聚划算的优势同样来自它的靠山阿里。从用户数量和订单规模上看,拼多多都很难在短时间内追平阿里。而这样的交易规模优势,决定了聚划算对供给侧的升级规模更为领先。

  但从取名上,就可见分晓,聚划算对合作方的称呼为“产业带”。什么叫产业带呢?举个例子,第一个与聚划算展开“供给侧升级”的产业带,是柳州螺蛳粉。它孵化的不会是某一个螺蛳粉生产工厂,而是整个柳州的螺蛳粉产业及配套产业。

  所以,走供给侧升级来为消费者提供低价优质的商品,无疑是条好路子,聚划算和拼多多也算是各有千秋。但如果考虑到整个阿里体系力量的注入,我认为聚划算正处在优势方。

  “同归”与“ 殊途”

  虽然在上一部分,我们强调了一番商家和供给侧对于电商平台的重要性,但只有让消费者完成了购买行为,商家和平台才能最终获益。在购买环节的促进上,聚划算和拼多多怀着同样的需求,踏上了不同的道路。

  相同的是,两家平台都希望能吸引用户,留住用户,把自家盘子做大。Questmobile的数据指出,手淘在6月16日一天净增5000万DAU,是所有平台中爆发力最强的。有分析人士指出,聚划算高达215%的UV增长是手淘DAU暴增的最重要原因。和拼多多一样,聚划算致力于将盘子做大,用户规模是一切的基础。

  不同的是,聚划算更倾向于扶持商家获客,商家来为平台留住用户;而拼多多更看重平台的整体优化,商家之间的搏杀更像是一场“吃鸡游戏”。

  接下来,对于拼多多而言,平台内的商家如何获客(分配这些用户),显然不是它要考虑的第一优先级。在其平台内,采取的是优胜劣汰的法则,打造爆款商品是唯一的获胜法门,而每一款爆品的背后,都有无数的商家经营惨淡。

  这可能与平台商家的来源有关。众所周知的是,在电商平台上开店,拼多多是最容易的。宽松的审核制度,和对商品质量的高容忍度,决定了其平台上的商家能始终维持在较多数量。但归根结底,这种类似“吃鸡”的淘汰法则并不利于平台的长期发展。

  与拼多多相比,聚划算的商家入驻审核显得极为“不友好”,门槛高筛选严现在还要求“全网最低价”。但相对的,聚划算并不放任这些商家之间惨烈竞争,而是由平台帮助商家获客。

  比如三只松鼠的618之战,聚划算通过精准连接品牌方和消费者,18天拉新160多万,,同比去年大涨近两倍,拉新规模超过了去年双11。这种连接不是空谈,而是包括了“分析数据研发新品”“制定专属营销方案”“引流”等实际的方法。

  当然,聚划算也有着自身的商业诉求。平台为商家拉新,是希望商家能将用户留住,产生长期的交易,这样商家和平台就都能获益了。聚划算运营总经理云骢,要求品牌方要拿出自己最优价格力的商品,通过聚划算来留住用户,带动整个品牌的产品。

  毫无疑问,品牌方会收益颇丰,但聚集了无数品牌的电商平台才是最大的赢家。对比之下可以发现,拼多多和聚划算的确为了同一个目标,走到了两条路上,甚至理念背道而驰。

  结尾

  虽然有关阿里“聚划算”事业群和拼多多“秒杀”事业群独立的消息,至今仍没有等来官方的确认。但无论是独立出来,还是留在体系内,平台的加注已经板上钉钉。双方的用户现已高度重叠,在仍将继续的增量战争中,杀入对方腹地是迟早的事。

  电商两大战役,上半年618,下半年双11。从去年底就开始调整的聚划算,在经过618大胜后,近来格外活跃。拼多多也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一边防御自己的下沉市场,一边还想用分走淘宝的一二线用户。

  用户会用真金白银为谁投票,咱们双11见分晓。

  来源:银杏财经 郭一刀

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下沉

东治书院2024级易学文士班(第二届)报名者必读
『独贾参考』:独特视角,洞悉商业世相。
【耕菑草堂】巴山杂花土蜂蜜,爱家人,送亲友,助养生
解惑 | “格物致知”的“格”到底是什么意思?
❤❤❤【拙话】儒学之流变❤❤❤
易经 | 艮卦究竟在讲什么?兼斥《翦商》之荒谬
大风水,小风水,风水人
❤❤❤人的一生拜一位好老师太重要了❤❤❤
如何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易学家?
成功一定有道,跟着成功的人,学习成功之道。
关注『书仙笙』:结茅深山读仙经,擅闯人间迷烟火。
研究报告、榜单收录、高管收录、品牌收录、企业通稿、行业会务
★★★你有买点,我有流量,势必点石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