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消息称,已经成为阿里狙击拼多多的一把刺刀的“聚划算”,要重新成为独立事业群。
又有消息称,拼多多也在考虑将“限时秒杀”频道独立出来,成立“秒拼”事业群。
阿里的“聚划算”早就在在江湖上闯出赫赫威名,许多经历过千团大战的人至今对它记忆犹新。在下沉市场的战场上,快速崛起的拼多多和重出江湖的聚划算,前不久才通过618完成了首场对弈。
聚划算的重拳出击,拼多多的深厚功力,让这场对决分外精彩。但其实,双方虽然目标一致都意在下沉,可瞄准的对象和拟实施的方法却大相径庭。
本文将通过对聚划算业务的分析,用拼多多进行比较,归纳二者的现状,战略的转变,以及在具体的打法上有哪些异同之处。
重出江湖
聚划算如果重新独立为事业群,阿里的电商布局将呈现三足鼎立的姿态,即淘宝、天猫、聚划算。华夏大地历来讲究排资论辈,商业博弈也讲究名副其实,聚划算要和淘宝、天猫这两大电商平台分庭抗礼,够格吗?
从资历上来讲,聚划算是“千团大战”时期的赢家之一,曾被马云赐名为阿里“七剑”中的“倚天剑”。千团大战的两枚硕果,分别诞生在两片主战场上,深耕本地生活服务的美团,和聚焦实物商品团购的聚划算。
尽管当时团购的赛道已经极度膨胀,资本漫天项目遍地,但依托着阿里的电商优势,聚划算的崛起之路称得上所向披靡。不到两年时间,在实物商品团购领域就已经难觅敌手。在当时的组织架构中,聚划算是阿里七大事业群之一,当时就有着与淘宝、天猫并称“三驾马车”的地位。
从能力上讲,聚划算也有资格重新独立,成为阿里电商体系中淘宝、天猫以外的第三极,承担狙击拼多多的任务。根据易观国际发布的专题报告,在618期间,天猫的市场份额超过京东和拼多多市场份额总和的两倍。
而在其中,聚划算独自拉动了天猫大盘三分之一的成交份额,已同时超过京东和拼多多。虽然是背靠着阿里体系内的资源和流量才做到这一步,但很明显异军突起的聚划算,已经有了和拼多多抗衡甚至改变格局的能力。
在淘宝和天猫都不愿也无法再返回“9块9包邮”的局势下,聚划算重新独立出来,成为一把挥向拼多多的刺刀,对阿里来说再划算不过。甚至,归根溯源之下,我认为这一战本来就该由聚划算担责。
回归聚划算和拼多多对峙的原因,在于我们最近已经很少谈到的一个词,增量。
增量,早些年是互联网圈无人不谈的必需品,但在红利燃尽的今天却是一种奢侈品。无论是月活用户高达xxx亿的微信,还是在2018年第三季度出现用户负增长的京东,都是“增量难寻”极佳的佐证。在多数场景中,从“流量为王”进步为“用户运营”已经是主流呼声。
互联网三大变现模式,广告、游戏、电商。和近些年时常冒出的所谓风口不同,电商与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是几乎同步的。在这条长时间线中,电商逐渐走向成熟,经历了无数的创新和淘汰,最终形成了阿里和京东这两大电商巨头。
而它们之间的竞争过程,更像是一场练兵,因为双方比拼的其实是整个生态系统。品牌、营销、运营、物流、业务协同等多种能力,都在双方的竞争范畴内。这样的竞争,对双方而言都能起到练好“内动”的助推作用。
同时,这也是一场双方共同的“消费升级”的发展之道,在阿里京东的相互竞争中,客单价始终在稳步提升。如今这项数据已经成为了电商平台财报中的关键数据之一,阿里和京东都远超拼多多。这项落后的数值,曾是拼多多挖掘用户增量的利刃,也是它如今在财务上急于摆脱的桎梏。
京东以电子3C起家,优势在于配送体系的服务能力,主力消费人群集中在一二线的年轻群体,“消费升级”是顺势而为,也谈不上什么代价。相比之下,阿里瞄准“消费升级”显得更主动,代价也更大。
坊间有句闲谈,说“自从有了拼多多,再没有人骂淘宝”。淘宝和拼多多的一处相似的经历是,都曾在上市后受到公众质疑。不同于拼多多大胆回应,假货是人性问题;阿里则是迅速转变了策略,一面加大平台治理力度,打击假货;一面向消费升级进军,围堵京东。
众所周知,阿里抗击京东的主力在于天猫。而天猫体系中负责营销的,正是原聚划算负责人刘博。聚划算的各项业务也被打散,融入了天猫架构内的“快消、电器、服饰”等三大事业组。在淘宝-淘宝商城-天猫的进化之路上,阿里上市后化身营销工具的聚划算,显得尤为关键。
2014年,刚刚完成再度上市的阿里,曾有过农村淘宝的计划,但却并没下定决心足够重视。同时期,聚划算也没有了抗击唯品会,战而胜之时的风光,低价策略亦不再符合集团的战略方向,阿里决定用好聚划算的爆发力,全力推动天猫拿下更大市场,聚划算被打散重组也是源于这样的考虑。
京东也同样没有把这片“下沉”市场抓起来,一路跟阿里斗的不亦乐乎,把自己的整套服务体系反复打磨。此时,技术和服务水平的发展,已经超越了一部分用户的实际需求(比如有时当日达会显得服务过剩),克里斯坦森提出的颠覆性创新理论才有了用武之地。
拼多多砍掉了商品质量和物流等对部分用户而言过剩的服务,将他们最关心的“便宜”双手奉上,借此拿下了下沉市场。而这类人群,也正是电商发展陷入僵局后,阿里寻求的新增量所在。
曾经实物商品团购中独领风骚的聚划算被阿里降级,多年后实物团购领域里又冒出一个拼多多,成了阿里的劲敌。与天猫“消费升级”同行四年的聚划算,兜兜转转绕了一圈,最终回归了本就该由它完成的“宿命之战”。
从“聚”到“划算”
在这兜兜转转的近十年中,聚划算的重心有了转变,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拼多多。拼多多是靠什么崛起的呢,公认的答案是令人谈之色变的“社交电商”,但在用户的感知中没有模式一说,只有“便宜”二字。
不管用户消耗的是等待拼团的时间成本,还是为拼多多拉新付出的社交链价值,在用户的感知中都并不明显,唯有便宜二字深得人心。拼多多给用户塑造的第一心智,就是便宜。聚划算要与拼多多抢下沉用户这一增量,绕不开这一点。
因此,聚划算出走半生,归来时也已经不再是当年模样。现在,聚划算想给用户塑造的第一心智同样是价格。今年,聚划算从商家抓起,开始了用户心智养成之旅,原本对商家提出的“淘系最低价”的要求,已经悄然改换为“全网最低价”。
对标唯品会时期的聚划算,重心在“聚”,如今在“划算”,甚至改名“巨划算”也算得上贴切。当然并不是说,“聚”这个理念过时了,对买家而言“我们买的多就能便宜点”,对卖家而言薄利多销吸引新客,这永远都是金科玉律。
但无论是对标唯品会还是闯千团大战,聚划算的主要任务都在于打造“单个爆款”。利用人工审核后的推荐位,对少数商品展开“特卖”,为制造企业和商家进行爆款销售,这就具有了足够的吸引力。为了获取这稀少的推荐位,品牌方和商家蜂拥而至,聚拢在阿里周围。
但随着聚划算规模增长,不断增设推荐位,“聚”的概念发生了转变。尤其当下要与拼多多展开全面的下沉市场争夺战,聚划算不能再沿用过去的“单个爆款”思维,而是要批量的打造爆款。现下的情况是,只要树立好“价低划算”的用户心智,以阿里的电商流量何愁没有爆款。
为此,聚划算做的第一步,就是将过去四年做的事重新梳理调整。在36氪《聚划算已经不是以前的聚划算了》一文中,总结了聚划算运营总经理云骢对36氪的表述,“原先聚划算的用户相对比较窄,追求“品质”的用户比重更多;但经过几个月的运营,聚划算的用户结构已经变得更为多元了”。
当然,拼多多也有类似的调整用户结构的迫切意愿。拼多多的调整意愿与聚划算截然相反,市场传闻拼多多希望通过“限时秒杀”进攻一二线,据说其逻辑在于“住在别墅里的人也会关心米面粮油”。事实上,这种“拼多多开进五环”的意愿早已露出端倪。
从财报上看,拼多多交出的高增长的营收答卷背后,是令人瞠目结舌的营销成本,尤其是对商品的补贴力度格外惊人。这也是拼多多发出财报后,容易数据“亮眼”股价收跌的原因之一。
譬如,在其今年推出的“3·7女神节”上,iphone xs max券后价仅为7599元有媒体披露,作为对比,在中国手机最大批发市场华强北,该机型的回收价都达到了7700元。但或许因为对拼多多商品质量存疑,许多用户对这一营销手法显得并不买账。
有趣的是,聚划算在618上也推出了击穿底价的iPhone手机。虽然售价618元的iphone,仅少量出货以制造嘘头,但仍然帮聚划算和苹果赚足了眼球。受到刺激的用户,只用了2分45秒就将苹果的成交额堆破了一亿,成为了首个进入天猫618“亿元俱乐部”的品牌。
如此看来,有关于重新塑造用户心智这件事,聚划算和拼多多都有份。小孩子才做选择题,成熟的消费者“便宜”和“质量”全都要,物美价廉才是王道。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