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台上方悬挂着一个大型液晶显示器,上面显示订单处理的实时动态以及骑手的位置信息。
穿过前台,便是忙碌的永辉卫星仓内场。据了解,永辉卫星仓内按照区域划分为若干片区,每个区域有一个责任人,他负责该片区所有商品的补货、拣货以及生产日期和品质把控。
与门店的逻辑不通,永辉卫星仓每一个SKU都有固定的库位,这样做的目的是方便工作人员拣货。每个库位都采用电子价签,通过扫描上面的二维码进行库存的实时清点。拣货人员在IT系统的引导下完成智能拣货。
据了解,为了更加高效运营卫星仓,永辉将仓内作业细分为补货、拣货、打包等几个环节。在卫星仓前台处有一个自动接单并打印订单的打印机,拣货人员收到订单后进行拣货,并交到前台进行打包。永辉卫星仓大学城仓内有28名工作人员。
到家、到店“分离”
参观完永辉卫星仓,笔者的一个感触是,前置仓的核心是仓库管理,不能按照零售店的逻辑来理解和运营。永辉对于卫星仓的定位也透露出其对到家、到店业务的最新判断。
永辉云创高层认为,到家和到店是两种不同的商业模式,此前尝试的仓店一体模式基本是跑不通的。
“我们以前认为,让门店作为到家业务的载体,或者是把门店作为前置仓是可行的。现在看来,这种方式行不通。首先从系统无法支持。门店的信息系统是进销存系统,这种系统没有办法得到门店的实时库存数据。门店也许没有库存了,但APP上显示还有货,消费者下单之后无法获得商品,消费体验很差”。一位永辉卫星仓负责人表示。
另一方面,从运营效率来讲,线上订单量大的时候,门店也是最忙碌的时候,到时候再安排人员来拣货会影响门店的运行效率。“因此,我们需要一种高效的到家业务模型,而卫星仓便是一种可行的办法”。上述负责人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去年永辉刚刚推出卫星仓的时候,笔者采访了一位福州商业人士。他表示,永辉发力卫星仓有两大考量。一是增加永辉生活APP上的商品品项和SKU数;二是释放出剥离原来到家业务的信号,未来有可能将所有自营的到家业务都划分到前置仓项目。
“将永辉生活门店作为前置仓配送到消费者家中有其局限性。一是配送人员容易出现波峰波谷运力不均衡的现象,人力资源无法有效利用;二是商品可选择性比较少”。上述人士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现在看来,上述福州商界人士的猜想是对的:永辉对于卫星仓的定位,使得它将成为永辉到家业务的主要载体。
另一个需要关注的背景是,永辉云创、云超“分家”之后,永辉卫星仓自然归属到了云创的板块。目前它在福州还承担着云超板块线上运营的业务。永辉超市创始人张轩松在股东大会上表示,云超在做好到店体验的基础上,也要做到家业务,但目前也没有看到云超板块的到家业务的具体运作思路。
对于云创而言,永辉到家业务成为这样一个平台:以永辉生活APP为前端,以卫星仓为主,以门店为辅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来源:《第三只眼看零售》 赵向阳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卫星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