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这个概念已经非常的火了,甚至随着无人便利店的退潮,随着邻家便利店的关停,大家渐渐的已经不再追捧新零售了,但是我相信新零售还有最后一个机会。
一、细数新零售的故事
新零售项目一般可以分成这样三类,但是在消费者的认知改变上并没有大的变化。
(一)消费体验改善
盒马鲜生和超级物种这类产品,把线下商场做了改造,做到了“零售餐饮化”,让零售和餐饮的体验有机结合,尤其是面对一线城市繁忙的白领一族,买完菜直接加工,直接就餐,体验非常好。但是有一个问题,白领也不能天天吃龙虾牛排啊,毕竟丰富度还是不够。
(二)消费形态改进
无人便利店和办公室无人货架,的确改变了传统的销售模式,原来都是有人看守的店铺,小偷小摸是违法行为,不是职业选手,很少有人会有这样的想法。但是无人值守就不一样了,直接考验了“人性”,尤其是办公室无人货架,听上去有很多同事监督,不能够拿了不付钱,但是往往最终的结果是“集体性失信”,就像破窗原理描述的场景一样,大家一看是破窗,都可以扔出自己那一个石头。
(三)消费品质提升
很多资本发现上面两个项目是不够好的,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但是新零售项目还有一个赛道是便利店的改造,是希望从供给侧给用户新的品质提升。但是资本市场冷静了,并没有一股脑的全部冲进来,目前看只有春晓资本投资了西安和北京的便利店;红杉资本投资了福建的见福便利店。市场上排名在前面的美宜佳、芙蓉兴盛、红旗连锁等品牌,还没有进一步的动作。
而且当大家认真的了解便利店生意的时候,发现几个问题:
如果真的做便利店,那是否就是对标7-11,全家、罗森。管理能力,供应链控制能力能够有突破吗?
就像滴滴一样,到现在都拦不住神州专车、曹操专车、神马专车、滴答出行等其他品牌。所以新零售是一个词,但是有很多赛道,也有很多运动员,有些就是伪需求,有些就是创始人自我陶醉。
二、新零售为什么一片狼藉,一地鸡毛
在过去的5-6年之间,整个中国一直延续着“互联网+”的理念,好像传统行业如果加上了互联网的翅膀就能突飞猛进,好像传统行业在互联网面前就是落后的,低效的,需要改造的。
所以,O2O项目在千团大战后已经死去了一批,B2B项目在2016年前后死了一批,社区电商项目在2014年前后死了一批,那请问为什么大家又在2017年前后重新启动呢?并且要重新包装,穿上新零售的华丽外衣呢?
我总结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产品思维已死
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是猫眼电影的CEO,郑志昊,前美团大众点评平台事业群总裁,peter的观点其实是说互联网的产品经理们,不要太专注于产品本身,尤其是线下的生意,不要以为仅仅优化了产品就能够取胜的。需要关注整个产业链的,尤其关注整个生态,关注上下游产业链的玩法。
所以现在很多新零售的项目,都开始规划一个产业链,第一步就开始布局全产业链。
(二)平台思维必胜
很多新零售项目都是早早就规划好了,都希望搭建一个流量平台,未来利用平台规模去赚取C端用户的钱。
但是,平台生意不是规划出来的,不是靠想象力就能够搭建起来的。越是一开始就想做平台的公司,其实越是什么脏活累活都不想干,只想靠着“撮合”把大家聚集到一起,从交易流水中赚取利润。
(三)商业系统的自我进化
另外线下生意本来就有一个自然淘汰的过程,俗话说,存在即合理,商业系统的自我进化已经让整个链条达到了高效,各个角色的分工已经是最优组合,千万别想着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改创造革命性的改变。线下商业系统,需要的是螺旋式上升,没有你来改造的必要。
所以,凡是希望带给传统零售革命性突破的项目,最后只能是一地鸡毛。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无人便利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