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突然曝出某社区团购平台资金链断裂,一片哗然,虽然事后很快遭辟谣,但仍令人心有余悸。
社区团购正开展得如火如荼,甚至有些发烫,如这夏天。任何事都怕物极必反,稍不经心,就有可能变成一块烫手的山芋,转换在一念之间。
虽然现在还无迹象,表明社区团购正在退潮,但作为普通的消费者却可捕捉到一丝蛛丝马迹。周边的一些人,原来是社区团购的蹙拥者,现在对社区团购却不那么依赖,他们要么减少频次,要么减少购买的数量。
我经常关注的两个社区团购平台,订单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缩减,他们均是行业的排头兵,数据有一定代表性。减少应是从这几个月开始的,A平台近500多人的团购群,最高时订单量能达到100多单,总订单金额在4000-5000元左右,订单量开始拦腰减半。无独有偶,另一个社区的B团购平台,订单量也减少了很多。问询周边的一些朋友,他们都热衷在社区团购上购买商品,如今要么减少了购买量,要么不再去购买。转瞬之间,消费者变化如此之快。
消费者“善变”的背后
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个受主观支配、又不那么受主观支配的过程。对一个平台爱到极致,又顿失兴趣,这中间到底经历了什么。
首先,由浓转淡是一个自然过程。如,一家商场新近开业,客流自然要高。社区团购经过一两年的发展后,新形式带来的新鲜感很难再带来流量,消费者对社区团购的操作方式也大体知晓。失去新鲜感之后,社区团购逐渐回复到平常状态。
其次,也受消费者的购买惯性使然。社区团购大约每周开团两次,与消费者保持了较固定的沟通频率。因开团频率不那么频繁,消费者如果两三期不参团,就有渐渐遗忘的风险。消费者只有看到团长发布的群信息后,才有机会“参团”。每家团购平台的开团时间不一样,消费者如果浏览群信息不及时,就有可能错过一次购买。可见,社区团购与消费者的关系比较松散,也很脆弱,一旦出现轻微的断裂,就有可能永远失去联系。
同时,订单量下降除了消费者方面的原因,也有平台的原因。如,团购商品质量不稳定,时好时坏。质量不高,一是采购的商品本身欠佳,虽未见投拆,但沉默的消费者选择了不再购买;二是库存积压,时令新鲜的商品积压后质量必然下降,平台为减少损失仍卖给消费者。一次在一家团购平台购买火龙果,拿到家里一看,已干成一团,虽然勉强能食用,但早没有了水果的新鲜口感。这家团购平台在那段时间期期开团销售火笼果,应是为了消化库存。
最后,还有品种的限制。社区团购毕竟不能象超市一样,琳琅满目,无所不包。社区团购的品种大多以水果等生鲜商品为主,虽然辅以其他品类,但满足不了消费者的基本所需,因此社区团购永远不可能成为消费者的消费主体,只能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快速发展之下,采购质量也参差不齐,出现了许多不专业的现象。一家团购平台一次开团同时售卖三种火龙果,分别来自三个产地,价格不一,作为普通的消费者很难分得清品种的区别,只能蒙着买。如果团购平台做好品种的筛选和选择,既能避免平台的重复投入,又能减少消费者的选择麻烦。过多重复品种背后的隐忧是,自身左右拳互博,导致库存积压、资金积压,资金链在重压之下,风险加大。
采购团队的专业水平也亟需提高。一次购买茄子,团购平台的商品介绍重点强调了绿蒂,似乎是宣传的卖点。等到买到家,立即被怼,绿蒂的不好吃,紫蒂的才好吃——这显然是采购团队经验的缺失,顺带让消费者也跟着走进了误区。
社区团购发展到一定阶段,从新事物变成了习以为常的“老事物”,消费者从好奇到熟悉,再到遗忘,每个阶段消费者的变化都比想像得还要快。
虽然现在没有官方数据表明社区团购的衰退,但从实际体验上感受到了社区团购的“退烧”。当然,“感觉”没有说服力,但细微的、真切的体验可能比数据来得更直观、也更真实。
“退烧”过后,市场饱和,必会出现行业的洗牌。在洗牌来临之前,社区团购们需要利用这难得的时间差进行调整,保持在洗牌中的战斗力。
克服消费者的“视觉”疲劳
社区团购渐渐归于平淡,今后恐怕很难仅凭四个字就能融到大笔资金。对消费者来说,社区团购也不再神秘。回复到正常序列里的社区团购,正是需要练习内功的时候。
社区团购的形式目前难有突破,模式固化之下,内容经营显得尤为重要。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社区团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