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消费是存在空间维度的。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其实不仅仅是一种主观行为,虽然从人的行为角度而言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消费行为也是不确定的。但是每一种消费,无论具有什么样的不确定性,本质上都是有内因驱动的。
区域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区域具有的不同地理环境、经济状况、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等,都对消费行为产生了影响。
另外,即使同样的区域,城乡二元结构也导致了消费者处于不同的消费维度。例如,我们总是说零售消费渠道下沉,其实很大程度上,有些零售做的就是空间维度的生意,城市的零售有城市零售的特点,乡镇零售有乡镇零售的特点。
因此,我们之前说零售渠道正在下沉,其实真正的情况不是渠道下沉,因为不是所有的零售品都在下沉,而是那些所谓的下沉的零售品一直都是在下沉的渠道中。只是由于处于所谓的下沉渠道中的商品,对应的消费者消费能力在当前表现的太抢眼了,才引起大众的关注,导致大家认为所有零售品都在下沉。
消费是存在空间维度的,这种维度包括地理区域的不同,再往通俗了讲,就是零售需要关注消费者所处的地区,研究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特点,只有这样,新零售的内涵,才会无限扩大。
3. 消费层级逐渐模糊化。
不同的消费者在消费的时候,其实都是有层级的消费。白领消费什么、普通工人消费什么、中产消费什么、富人消费什么,都促成了不同的消费结果。虽然消费层级已经被零售商完全认知,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层级界线,或者说阶层界线,已经很难划分清楚了。
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单纯依靠经济状况判断消费层级的方式似乎已经陈旧,一个网红你可以认为他很穷,也可以认为他很富。传统的消费层级认知已经逐渐模糊,零售行业在面对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层级局面,变得越来越难以精准定位某一阶层消费群体。
4. 消费者心理变幻多端。
在面对这样一个变化多样的社会,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有时候是捉摸不定的,这种不确定性是一种非常随机的性质,以至于让零售经营者很难用技术或者其他手段来探寻其中隐藏的因果关系。
尽管我们可以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解释这种现象,但是却不能定位下一次的消费行为到底将发生在哪里,或者针对的是哪一种产品。
消费者的消费动机、消费者的感情态度、消费者持有的价值观等等因素,都让消费心理变得极为不可捉摸,因此形诸实际的消费行为也是不可捉摸的。这对于新零售的转型来说,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因此,当我们在谈论新零售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
我们总是讲究零售体验,但是仅仅是体验就能做好新零售吗?“消费常识”让我们逐渐从“人”的角度来思考新零售,不仅要考虑消费者的心理、行为、自身情况等,更为重要的时候,如何搭配零售物品进而与人的整体状况匹配起来,这才是新零售的本质。
可以说,尊重“消费常识”,承认“消费常识”的存在,新零售才能走的远、才能真正转型。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消费常识”,简单点说,就是充分尊重消费者的心理、以及消费者所处的实际情况,例如消费者心理的不确定性,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者的经济情况等。
当然,绝大多数的消费者并不知道自身所处的实际情况和消费的时候心理所经历的微妙变化,即使有所认识,也是一种比较朦胧的状态。所以我们在谈论“消费常识”的时候,就是试图将新零售的经营行为回归到消费者的本质上来,而不是贪新贪炫,玩一些不尊重消费者消费实际情况的花样。这样的零售,不是新零售,最终也不会长久的持续经营下去。
从最根本的本质上而言,所谓的消费常识,就是尊重消费者这个人在零售的消费过程中,零售商到底该采用一些什么方式去尊重他们的消费行为。
举个例子,如果对某一个消费者进行全息画像,能够从该消费者以往的消费行为中预测某一天,该消费者需要购买什么,那么就应该放置事先预测的商品在某一个位置,便于消费者购买。
但是当零售商考虑到消费行为具有的不确定性,因此在之前放置的商品位置上,就不应该仅仅将之前预测的商品进行单一放置,而应该额外放置一些该消费者可能购买的其它产品。这种对于处理方式,就是对于消费者消费行为不确定性的“常识”进行尊重的一种表现。
新零售的三种业态,是如何与消费常识结合的?
关于第一种业态,也就是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态势,比较明显的就是在消费者心理方面进行了拓展。
线上线下融合的态势,让消费者能够在心理上满足相关的需求,例如虚拟社区的影响——消费者通过网上虚拟社区的互动交流,有可能对某一种产品产生兴趣,进而决定购买行为;
互动与分享——不同的消费者之间通过分享转发一些产品来让别的消费者同样来购买,大大提升了该产品的售卖率;还有通过搜索的方式,能够从海量的商品中很快找到自己心仪的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线下搜索能力的不足,扩大了线下搜索的范围。
线上线下的这种融合,有效改变了传统零售的方式,消费者的心理得到了微妙的转变,传统的线下零售对于消费者的心理冲击是微弱的,因为选择的商品有限。
商品因为店铺空间的原因,不可能全品类摆放(新商品出现的速度远超店面面积的扩展速度),互动沟通的形式比较缺乏、购物基本上都是个体行为,而不像网络上,购物容易形成团体行为(这种团体行为比较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团购。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即使现在某个消费者买了某一件商品,但是很有可能是受别的消费者影响的,因此后者这种情况可以看成是一种群体行为,毕竟购买的动作是群体作用后的结果,个体只是进行了一种表现而已。而随着线上零售拓展的深度不断加深,这种购买行为将更加呈现出群体作用的特点)。
因此我们看到,线上线下融合的态势,消费者的心理得到了扩展,也就是说,零售商更加注重消费者的心理层面对购买行为的影响,因此采用多种技术手段来满足消费者心理的微妙变化,例如开发商品搜索引擎、在商品挑选界面的左上角设置优惠界面或者广告(据相关研究显示,左上角的界面内容点击率是非常高的)。
尽管当前零售商对于消费者的心理关注集中在消费行为方面,也就是主要思考的是如何将东西卖出去,而对于消费者心理的关注是比较少的。例如零售商只想着在页面左上角不断弹出优惠界面让消费者点击,这样的强迫行为其实对消费者来说过于频繁,以至于反感。
但是不管如何,至少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业态,相对于传统的零售业态而言,在关注消费者消费心理层面,已经迈进了一大步。
第二种业态就是技术驱动的零售业态,比较典型的就是无人零售。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技术的发展导致无人零售业态的出现,尤其是人工智能出现,无人零售以一种“炫酷”的方式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因为技术是一种能够量化某些行为的因素,因此技术驱动的零售业态,体现在消费常识上,凸显比较多的是能够对于消费者的消费层级进行分层。
通过消费者在店内的行进路程、眼睛停留在某种商品上面的时间长短、对于某商品的购买频率等等,技术基本上都能予以量化,进而得出分析结果。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消费者的消费分层就显得比较容易,哪一类消费者买什么样的商品,基本上都能予以刻化。
我们常说的,对消费者进行全息画像,很大程度上说的就是通过技术的手段,精确认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这也是对消费者消费层级进行分层的一种技术实施。
不过随着消费层级逐渐模糊,技术实施的这种手段要求就会越来越高,如何在消费层级界限不清晰的情况下精确刻化某一消费者,这其实对于零售商们来说,难度是相当高的。
对于第三种业态,也就是零售产业链整合业态。
零售行业的传统业态基本上都是分块的,物流、仓储、零售都是分块状的,随着新零售所谓的“人、货、场”的结合,新零售对于各种产业链的融合态势已经开始。
产业链融合意味着消费者的消费要求会提升的极快,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消费心理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零售市场面临的不确定性就会非常高。
例如物流能否支撑海量消费者某一时刻的需求、消费者心理多样的变化,整条产业链能否及时支撑?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就是,优惠形式的技术在面对众多每天就在找寻这些优惠信息的消费者来说,如果出现bug,是否能及时消除影响?
例如某酒店与某电商进行合作,推出了很便宜入住的优惠券,有一定的限量。但是当出现了技术bug的时候,电商经营者发现的又比较晚,在这个时候已经有众多消费者获得了这样的优惠。
本来预留的酒店房间已远远不够,酒店针对这次活动配备的服务人员也超出了极限,如果取消这次活动的话,对于公司商誉的影响也是致命的。即使采用赔款的方式,但是总有一些消费者是不愿意的。在这种情况下,电商经营者能做什么、酒店能做什么,都需要协同处理。这个过程就比较复杂。
因此,产业链整合的零售模式,对于消费者消费常识的满足,难度是最高的,因为涉及到不同产业链的协同。如果从细节方面进行考虑的话,涉及到的不同细节会非常之多。有可能在同一个产业中比较容易的解决方式,当与其他产业链协同起来的时候,就会变得非常复杂。
例如对于电商来说,很简单的一种方式就是及时通过技术的手段消除bug,但是这样对于合作方酒店来说,关注点是即使消除了技术漏洞,那么已经售卖出去的优惠券如果生效的话,后勤是无法保障的,在这个时候,电商能为我做点什么(赔款已经是次要的了,毕竟商誉要紧)。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产业链整合协同,就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
尊重消费常识的前提,是我们对于消费者要有足够的敬畏
我们都说消费者是市场的主体,消费者拥有消费主权,但是从传统零售来看,零售市场只是将消费者当成了购买的机器,无限制的推销商品、无限制的用诸多广告形式进行狂轰滥炸、甚至无限制的欺骗,这是对消费者的不尊重。传统零售行业遭遇寒冬,在某种程度上是和不尊重消费常识有关的。
尽管群体行为有一定的不理智性,但是这种不理智随着时间的流逝会逐渐消除。例如零售市场上有一种社群零售的模式,通过社群互动的方式售卖产品,例如微商。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屏蔽了微商的信息,因为微信便捷的传播方式让微商的推销基本上覆盖了我们的朋友圈。
消费者逐渐认识到,越是便捷的传播,其渠道就会越来越珍贵。
沟通渠道的便捷,是和时间周期极度关联的。例如微信刚出现的时候,朋友圈的便捷性让很多人不停地展示相关信息,但是随着时间周期的延长,朋友圈成为了一种极为珍贵的渠道,许多人宁愿不发朋友圈,也不愿意随意将朋友圈的渠道填满他自己不敢苟同的信息。
市场上出现了很多购买朋友圈信息渠道的广告公司、自媒体公司等,可想而这朋友圈的渠道还是相当珍贵的。
因此,尊重消费着的消费常识,不把消费者看成是无主观性、静态的购买机器,才是新零售最有温度的发展方向。
从商业的角度而言,如何尊重消费常识,那么就涉及到技术、商业模式、营销方式、商品等众多的元素,通过优化组合,最大程度地契合消费常识,尽管这条路难度重重,但是值得展望。也只有这样,消费者的主权时代,或许才会真正到来。
来源: 品途商业评论 陈虎东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新零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