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名为“罗拉快跑”的申俊山开通了快手小店,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其他渠道
由于平台内电商以中小用户为主,且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快手容忍了一部分不完全合规的行为。去年的“快手卖货节”的活动中,带货1.6亿的散打哥固然耀眼,快手官方可能更看重有数十万普通用户参与其中这一点。严控这一部分,损失的很可能是社区的活跃度和生态的丰富度。
到现在,在简介上挂出微信号或是在直播间内展示微信号引导用户的行为并没有被完全禁止。
而在去年12月推出第一批电商服务商后,快手也并不强制商家和红人使用这类服务。维持多样化、给予用户尽量多的自由仍是快手的原则。
原本,基于内容和兴趣形成的社区与用户关系就较为亲近;现在,快手还为用户提供了赚钱的机会,既不收“保护费”,也不过多干涉用户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与平台结成利益共同体的大部分用户,对快手平台感情甚笃。“永远支持快手”、“感谢快手平台”这样的口号经常出现在用户页面中。
但另一方面,快手也在尽力防范风险。创始人宿华有一次谈到快手电商时,强调在提供便捷的连接方式和明确的交易规则之外,要尽到平台应尽的审核义务,确保销售产品的合规性。
今年,在提供工具之后,快手运营的重点已经变成“制定规则”。
3月,快手电商发布《快手小店经营违规管理规则》、《快手小店商品推广管理规则》、《快手小店售后服务管理则》、《快手小店发货管理规则》等四项规则,加强对快手平台上的电商经营治理。并表示将重点惩处虚假宣传、推广假冒伪劣商品、违背服务承诺等问题,保护消费者权益。
4月10日,快手小店又上线了新的规则。在直播间和商品页面直接放微信号,引导用户到非官方的第三方平台交易的行为都将被所禁止。
也在这个月,快手战投的第三方小程序电商“魔筷星选”通过“快手购物助手”实现了与快手小店的直接连通。快手希望更多由自己的平台来消化风险。
在产品和规则层面做出设计之后,快手的参与基本到此为止。认为自己尽到平台义务、帮助连接买卖双方后,他们又回到了相对低介入的状态。
快手的义乌之行也更像是学习和调研。他们未来肯定希望涉足到产业链,并已经在与当地接触。但具体怎样推进,快手内部也还没有完全确定。
“我们真的还在‘开荒’。”他们说。
一切为了社区
追求社区的真实、丰富与多元,几乎从一开始就写在快手的价值观里。程序员出身的宿华一直强调快手平台“平等与普惠”的原则。对社区丰富程度的坚持几乎可以成为解释快手一切行为的原点。
从2011年成立到现在,快手秉承30%头部内容、70%中腰部内容的流量分配原则,持续拓展下沉市场。多年的培育使得快手拥有“长且厚”的长尾,内容与社交关系都相对丰富。
中腰部用户贡献了大量的内容,是快手生态的重要支撑
在涉及社区的问题上,快手一直保持谨慎和克制。电商一直被要求基于内容与生态发展,再反哺整个生态而不是消耗。
去年,散打哥在“快手卖货节”上带出1.5亿销量后,有更多的商家利用快手的这一特点找到头部网红清理库存。这种模式下,散打哥这样的大网红抽佣较高,甚至能达到50%。
快手一直追求社区生态的平衡。当头部出现巨大流量时,快手的算法甚至会对其加以限制,以确保内容的均衡和平等表达。在这种情况下,头部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来获取用户。《零售老板内参》报道过,像辛巴这样的头部红人就曾通过“秒榜“的方式在各个直播间里引起粉丝注意,并将其引入到自身的流量池中以方便未来交易。
“秒榜”一次可能需要花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真金白银,基本只是头部网红之间的游戏;而这背后又可能涉及到人为的流量操控,快手并不欢迎这种行为。去年卖货节前夕,辛巴被官方封禁,“秒榜”的费用也打了水漂。
另外,快手也担心头部网红过分“收割”用户将对社区体验造成不利影响。
今年上半年以来,散打哥本人已经不经常出现在直播间,卖货大多交予“散打家族”的徒弟,形式上也变得更加直接粗暴。这带来明显的负面效应。近期,散打哥的直播间人数已经从高峰期的百万,跌至4万左右。
快手通过扶持中腰部用户、充实长尾来改善这一现象。秉承“平等与普惠”的原则,快手设计了直播、电商等多种产品希望大部分人都获得收益,与平台结成利益共同体,而社区始终是原点与核心。
在快手的社区管理中,用户一旦出现直接推销行为,视频或直播间很可能将被降低权重。此外,他们在“燎原计划”第二期招商时,不但要求商家有创作短视频的能力,还要求其快手账号是粉丝数低于100的新账号,能够系统规运营来吸引精准用户,而不是上来就利用已有流量卖货。
电商因此并不会得到更多的资源倾斜。“优质内容和社区关系依旧是最重要的。”商家和用户可以采购一些营销工具来加强在公域流量池中的曝光,比如粉丝头条这样的工具。不过, 快手更鼓励用户自身经营内容与社交关系,建立起私域流量池。
快手的社区一直被认为较为健康和活跃。在遭遇抖音强劲的进攻之后,持续拓展下沉市场的战略还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DAU从去年春天的1.2亿增长至目前官方披露的1.6亿。去年十月之后,以直播、广告与电商为中心的整体商业化逻辑也已经逐渐清晰。
有部分媒体猜测,去年快手的直播收入已经达到200亿。强劲的营收在理论上能够支撑快手“养”生态的耐心。
快手的危险在于筹码到目前几乎仍然只押注在一个产品上。从去年开始,快手陆续孵化了十几个APP,从内容、工具到小游戏平台不一而足,试图形成自身产品矩阵。但整体来说,快手的矩阵中还没有出现过非常亮眼的产品。甚至在去年年底,上线半年的种草社区“豆田”已经被悄悄放弃。
依靠独立产品的公司在战略纵深上往往不够。这导致面临高烈度竞争时,能够调遣的“兵力”相当有限。2018年,头条系通过以抖音为主的产品矩阵迅速起量并相互导流,抖音最终在流量上实现对快手的超越。从目前的竞争格局看,快手已经失去了早期相对宽松的外部发展环境。
另一方面,在去年年底爆出的10亿美元新一轮融资后,快手估值来到250亿美元区间。上市可期也可能使资本对其持续增长和变现能力提出更迫切的要求。
快手强调自己是“慢思考、快行动”的公司。与腾讯系的公司相似,强于产品、快速变化而非战略。回到具体业务,快手在电商上的“克制”与耐心很可能来自于对其社区的自信。然而即使社区拥有强劲的生命力,社区之上的商业模式未必就有很高的天花板。遑论目前已经竞争者众。
换言之,快手商业化的节奏与其对社区边界的影响,将成为这一阶段快手考虑的核心。
这又回到了快手的原点。宿华曾经这样形容与用户的关系,“是用户找到了快手,而不是快手找到了他们。”
对于一个习惯于隐身在用户背后,在平台运营中始终保持克制的团队来说,理想是顶层设计之后的生态自我发展。但实际操作中,强敌环伺意味着更需要在增长、收割和长期培育中不断地平衡并时刻调整。
仅仅提供工具与制定规则并不足够,快手仍然需要继续探索。
来源: 三声编辑部 作者: 尹航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