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中国的零售业面临着深刻、复杂的变革。在新零售这个赛道上,老牌零售企业、互联网企业、新兴品牌都在狂奔。如何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向新零售企业,判断它的长期价值,押注成功?
成立于2015年的峰瑞资本,在消费领域投出了360金融、三只松鼠、Uber Global、信良记、vphoto、植观、三顿半等高成长性的企业。作为新零售50人,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丰接受了《商业评论》的采访,详述了他的投资理念和判断逻辑。
春日阳光明媚的北京,亮马桥外交大楼峰瑞资本的办公室。身穿皮夹克、牛仔裤的李丰拉开会议室的玻璃门准备开启一场会谈,透明的会议室里早就有人等待他的出现。
提前抵达准备拍摄现场的我们,在5米外喊了他一声“丰叔”,虽然素未谋面,李丰松开拉门的手,侧身疾步上前,打招呼:“你好!你是?”
几乎本能地接纳陌生的机会、突发的信息,以一种自然积极的态度面对,这是李丰的风格。
寻找能创造长期价值的企业,信奉“做正确而非容易的事”,成立3年的峰瑞资本深耕消费、深科技和企业服务三大领域。
作为新零售50人,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丰接受了《商业评论》专访。
这几乎是一场聚焦在吃喝上的对话。围绕峰瑞3年内投资的消费品牌如三只松鼠(零食)、信良记(小龙虾)、三顿半(咖啡),李丰分享了自己判断新零售发展的底层逻辑和终局猜想,关于成熟消费者的解读,对未来的投资方向等洞见。
看向历史,提炼底层逻辑
新零售商业评论:您认为该怎么解读“新零售”?
李丰:在过去的两年里,我们对新零售的理解是变化的,一开始简单地认为就是线上和线下之间的结合,看多看深之后,认为是全链条效率的提升。
但事实上,比“全链条效率提升”再多一些,它基本上做了业态的复合——既有零售,又有体验,加上互联网和数据。
所以很难给“新零售”下一个准确定义。中国的消费处在一个特殊的变化阶段,从结构到品牌到整个供应链和生产系统都同时在升级。
同时我们看八十年代的日本、九十年代的韩国、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美国,也经历了这个阶段。中国的特殊性在于产业链更长、城市格局复杂、人口相对分散、消费能力分层。
这些因素之外,还叠加了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再加上不是典型零售和生产制造的互联网企业进入了这个行业,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目的是为了满足供需两端的变化,看谁能做更好的整链条效率升级解决方案。
新零售商业评论:所以新零售,它是一个泛生态概念,各种因素相互作用。
李丰:对,供给端叫做生产制造和流通,需求端叫做零售和体验,两者现在都被复合到新零售这个场景里。
在这个链条当中还同时复合了互联网和数据,以及不是原来链条上的纯粹互联网企业,所以它就比原来我们看到其他国家经历的阶段更复杂一些,变化多一些。
新零售的终局猜想
李丰认为,近两年,中国零售业实现了历史上第一次“线上线下同品同质同价”。所有具有这个特征的基本上都是新零售,也能理解为所有新零售公司基本都具有这个特征。
把时间线拉长,去看零售业的创新、反复和终局,我们会发现:无分“新”与“旧”,零售既是全链条的效率竞争,也是对优质供应链资源的竞争。
新零售商业评论:您曾经提到了新零售的“中间道路”和“终局猜想”,可以解释下这些概念的思考过程吗?
李丰:我们首先看跟中国发展阶段类似的人口大国发生过什么,然后从中提出一些共性,判断中国会发生什么。
其次我们去找所有经历过这个阶段的人口大国,在它们发生的时候和中国发生的时候有多大的差别,分析这些差别对结果会产生什么影响,在中国,这些变化会更快,而且更不一样,因为复合的因素多,它提供的工具也多,因此它会变得更快。
其实比较难的是后半部分,我们的思维习惯是去找发生过的类似事情进行归纳,然后得到会发生什么的结果,这个是容易的。但是最难的部分是考虑什么是中国的唯一变量,就是只有中国才有的变量。
我刚才讲过去一年多到两年,我们也在思考,因为总有我们还没有认识到,又足够强大的因素存在,同时这些因素还互相影响。
新零售商业评论:这个思考过程可以举个例子吗?
李丰:比如说,大家了解新零售是从生鲜开始的,所有人都是盯着这个领域做各种折腾、各种模式。
我们先看必然性是什么,毫无疑问就是用户的消费水平到了某个层次之后,他要吃更好吃的、营养成分更丰富的和相对更新鲜的,这叫消费升级。
其次是,这个品类年复合增长率和总量都足够大,都是两位数以上的增长。
比如生鲜消费市场在统计口径上有4万亿元,这个品类还有一个最大的挑战就是损耗足够大,因为它有从百分之十几到百分之四十的运输损耗。
因为损耗足够大,用户需求又整体在升级,这就需要优化解决方案的能力。所有不同的解决方案,最终是比拼在全链条上谁的效率更高。
中国市场在这个历史阶段会不会大规模提升对生鲜的需求,这是容易做出的判断。
目前包括社区团购之类的社区门店、新零售、纯互联网、纯移动互联网的App或者生鲜小程序,都属于创新商业模式,但最难回答的是结合现代中国独有的一些因素,不管是城市、人口、互联网、物流基础设施,到底哪一个是中长期真正意义上有效率的竞争,因为零售最终拼的就是效率问题。
新零售商业评论:你怎么看供应链效率的提高?
李丰:这个可以从前台,后台,中台流转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把不同的用户需求用相似的效率方法解决,或者用一个方法解决多种需求,这是利用前台提高效率。
打个比方,我既能让你到店吃,又能让你到店买,还能去你家送,这叫做多种需求的一个模式下的统一,利用前台的效率。
第二,利用后台提高效率,来自于在供应链端利用了一些工艺和创新技术实现。
比如三只松鼠的冻干产品,口味的保鲜度和营养的还原度非常高,这符合前台用户需求。
这也是用后台的效率,就是用生产端的效率来提高链条的效率,以此作为驱动力,提升用户体验度。
第三,中间流转环节的效率提高。比如生鲜,企业自己做冷链和冷链相关的仓配,把一个店变成了既有经营功能又有仓储功能,这是利用流转的环节来提高效率。
不管是从哪一个环节开始,最终比拼的还是全链条效率。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新零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