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线下门店战场,今年有些迟滞。备受瞩目的盒马鲜生,整店拷贝模式受挫,引发创始人侯毅反思;京东7fresh扩张计划一再放缓,负责人王笑松调离原岗;美团旗下的小象生鲜,也于近日发布公告,因“经营表现不佳”,关闭常州、无锡店面,全国7家店仅留北京的2家。
与之对比的是,“买菜”业务却突然成了香饽饽,“新物种”们先后加入战场。“美团买菜”自今年1月内测,3月份明显加速,已在北京、上海两地开出11家服务站。盒马在3月份推出盒马菜市,饿了么4月份宣布买菜业务从100城拓展到500城,苏宁小店4月份上线苏宁菜场…...
我国整个生鲜市场交易规模,已超5万亿,这是一个超级大赛道,但线上渗透率却仅占3%。蔬果消费占生鲜总消费的一半以上,但买菜场景一直是线下为主。
如今,大小巨头和众多生鲜电商,相继入局,都希望占领用户的“买菜”场景。菜篮子争夺,会成为新零售之战新的突破点吗?
1
花式“招数”,争夺菜篮子
2018年下半年,社区团购大火。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团长获客,将同一社区的生鲜订单统一配送到站,由用户自取,团长分成。这一模式的优劣姑且不论,但却让“社区”这一物理空间,获得更多资本关注,3个月内吸引约20亿人民币。
但2019年的主题似乎偏向了“到家”。
在侯毅看来,零售业全面数字化,到店到家完全一体化,将是零售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今天的到家模式一定是所有年龄段人们的首选模式。
为了争夺更广大用户的菜篮子,侯毅推出新一代盒马,即“盒马菜市”,不带餐饮区,蔬果散装出售,开设在城市社区和郊区,定位为“下沉的盒马”。
美团买菜业务,则是把品类融入三餐场景,针对不同菜谱所需食材,提供购买入口。并开始加速铺设站点,加快运营数据测试。
美团、盒马都是自营模式,饿了么则延续阿里一贯的风格,走改造传统菜市场的路线,将优质商户对接到自家平台,聚集流量的同时,实现模式的轻量化。像四季生鲜,是对三源里菜市场的商家做线上代运营,叮咚买菜则与饿了么达成合作,二者分别看重对方的前置仓和大数据。
争夺菜篮子“迷人”的一点是,巨头的线上流量优势被弱化,创业公司得以凭借“距离”的优势,归集线下流量。
前置仓模式,让上线于2017年的叮咚买菜,继续狂奔。据其官网显示,截至今年4月,叮咚买菜共301个线下服务站,服务上海、苏州、杭州大部分社区,日单量超20万单。此外,叮咚买菜还打出0元起送、0配送费、29分钟到家的口号,甚至能活鱼活虾上门。但也有业内人士表示质疑,前置仓投入过大,且很难覆盖全量用户。
定位为“家门口菜市场”的谊品生鲜,则是依托社区店,打组合拳。提供到家、自提、到店的服务形式,在不同的场景下,去满足消费者及时性、性价比,或者更多SKU的需求。
2
菜篮子,值得现在争抢吗?
零售本质是效率的竞争。对于“买菜”这一高频刚需场景,之前并没有那么多生鲜电商去啃的原因是难以啃动,生鲜电商的买菜效率没有线下高。
过往买菜是分散的,消费者的习惯是在附近商超或菜市买菜,对及时性和体验的需求大,这是线下业态的优势。但线下也存在传统痛点:品类有限;菜品卖相的不标准导致先到先挑,去晚了可能就无从下手;易造成耗损,线下的解决方式是打折出清,但无法提前预估。
这就给了效率优化的空间。但对于生鲜电商来说,如果无法解决流转耗损、冷链,降低供应链和配送成本,就难以盈利。相比其他生鲜类产品,非标的菜品更是如此。
但现在时机似乎到了。
消费者的习惯正在发生变化。2018年的生鲜电商市场规模,以38.8%的增长率,突破千亿。从O2O、外卖、新零售,配送时间方面,在前置仓的普及和配送体系的支撑下,30分钟内送达越来越成标配,使得“及时性”不再是问题。
除了菜篮子本身的想象力,其也契合了巨头们在“新零售”的受挫下,集体谋求“转型”的动机。
“生鲜电商买菜,和外卖一样是低客单价、高频刚需的场景,有机会超越外卖成为线下流量的新入口。”鸿坤产业投资孵化事业总经理吴广认为,在巨大的新流量入口面前,巨头不会旁观。
值得一提的是,侯毅将盒马定义为“本地生活超市APP”,他称盒马鲜生只是其中的品类,这和美团“本地服务电商”一定会交叉。在打法上,都是在找高频入口,然后带动生态。也因此,大玩家们的边界,取决于买菜场景能否支撑频次,就像外卖的高频给美团带来的机会一样。
至少巨头的加入,加速了买菜的“在线化”。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菜篮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