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注定是下沉市场的洗牌之年。
下沉市场的魅力在于,它几乎是从无到有地托起了新的想象空间与增长点。正如在阿里京东基本盘依旧稳固的前提下,依然容纳下了市值近250亿美元的拼多多。
不过,出来混终究还是要还的,经历了野蛮生长后,最终都要重回价值轨道。一度风头最劲的拼多多,最近便遇上了一连串的考验。先是财报受到质疑迎来股价暴跌,再是官方公告“公然支持商家刷单”引争议,最近更因为“苹果疑似叫停经销商供货”再上热搜……
不过,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最资深的电商品牌淘宝,已经悄然入主下沉市场,伴随着一颗颗淘系种子的生根发芽,行业洗牌已经启动。
在3 月的灰度测试引起热议后,淘宝的“便宜好货”特卖区于4 月2 日正式上线。只需要在手淘App中搜索相关品类,便会在结果主页的“天猫”与“店铺”之间出现一个名为“便宜好货”的新TAB,展示价格明显低于“全部”和“天猫”的特卖商品。
基于“极致性价比”的最大亮点,入驻特卖区的条件相当严格。
据淘宝官方披露的招商材料显示,:商家需承诺“90天最低价”,并签署全场包邮、正品保障、48小时发货、7天无理由退货、退货险全覆盖等服务承诺。
相应地,加入特卖区的商家们也将享受平台的流量扶持,以更低的运营成本和获客成本,更快地触达淘宝数以亿计的目标消费人群。
尽管如此,深谙电商规则的商家们还是用脚投票,证明了淘宝这一玩法的价值所在。
“虽然是定向招商,仍有大量没有收到邀约的商家打电话来问,公司安排了一百多人支援,还是忙不过来。”淘宝特卖区项目组工作人员曾表示。
淘宝终于“开窍”了?其实是时机终于成熟了。
1电商逻辑的转变
中国电商十几年,发展脉络从未脱离零售的核心逻辑——“流量成本”。
消费者对于“多、快、好、省”的追求从未改变。但在电商蛮荒时代,商家对于试水电商抱着“吃螃蟹”心态,使供给与需求一度处于不对等状态。
寥寥几页商品,满足不了快速崛起的商品需求。知乎上有个“十年前(2005~2008年左右)在淘宝上交易是怎样的体验?”的提问,至今已经有700+ 回答,无一不是对当年捡到“外贸原单”“外销正品”的怀念。
但本质而言,消费者享受到的并不是商家主动让利,而是在“人找货”时代,流量成本自然可以忽略不计,最终成功为消费者建立起“网购更便宜”的认知。
如今网购相比实体更贵了吗?并没有,时间与价格你总得选一边。
但规则的健全与竞争的激烈,更高的搜索排行权重成为商家必争,的确带来了流量成本攀升并反映到价格中,但也从某种程度上淘汰掉了实力不济的低质商家。
外加2015年时,淘宝启动大规模打假,以及京东拿下拍拍后决定关闭C2C业务。这与线下零售落子时讲究的“金角银边”没什么不同,坐落于CBD的商业综合体吸引大牌入驻,街边小店则以价取胜。
站在消费者角度,这本质上是一个降低决策成本的过程。
但一个必须承认的事实是,尽管淘宝京东们完成了供给升级。但本质上,下沉市场中价格敏感型消费者的商品需求并没有消失,低端供应链更没有消失。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这部分消费市场更是逐渐成熟。
换言之,并不是拼多多“开拓”了下沉市场,而是下沉市场需要满足真实需求的电商平台。
当然,对于老玩家们而言,复制一个“拼多多”并不难。
比如早在两年前,京东就“克隆”出了一个京东拼购,甚至在去年底的组织架构调整中,宣布成立了拼购业务部,不过至今未掀起什么浪花。
在传统格局中从未占到便宜的苏宁,似乎决心更大。不仅在去年就将旗下的拼团电商“苏宁拼购”独立运作,更是“入乡随俗”都玩起了刷墙。至于效果,懂的人自然懂。
这波“下沉电商潮”热度之高,哪怕一贯扎在内容分发的头条也曾推出“值点”蹭了一波热度。
至于“跟风者”们为什么都没起得来,不少人归结为少了微信的扶持,真是这样么?
同为被扶持对象,京东、同程们并没有因为微信的导流,一跃成为各自行业的第一。其背后的核心原因在于,微信内部导入的流量有明显“无目的性”。
何为无目的性?一个简单的逻辑,用户如果需要购物、旅游,第一反应并不是打开微信找答案,而是直接找到对应的平台。但这一属性,对于以“秒杀/特卖”等游戏玩法为主的拼多多,则更为契合。这一点从企鹅智酷发布的购物习惯数据中,也有直观反映。
换言之,一方面,解决不了“无目的性流量”的来源,所以跟风产品往往失败,这是“无目的性”用户心智的必然;另一方面,传统电商玩家升级后的供应链已经略高于下沉市场,也使其面对拼多多时竞争力不足。
所以,拼多多式玩法的确解决了流量成本的问题,但也为拼多多埋下了隐患。
2拼多多的困局
拼多多很有可能不是最终的胜利者。
其一,社交电商是个“伪命题”;
如上文所言,微信的“无目的性流量”的确与拼多多有一定天然契合。但场景的矛盾却是改变不了的。不只是拼多多,所有顶着社交电商头衔降生的产品,无一不在面对后劲不足的窘境。
且不说,动不动让人“砍一刀”对于社交体验的伤害。就算裂变玩法的确成本低,但流量成本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嫁到了人脉关系作为背书。从人性角度而言,购买行为意味着一次变相的担保,自然对品质管控有更高诉求。
其二,“消费升级”才是永远的主流;
快手宿华就曾表示,与快手用户重合度最高的APP就是拼多多。而企鹅智酷的数据报告也证实了“跨界重合”这一说法:
值得注意的是,代表“用户重合数”的折线有一个明显放缓的趋势。背后的原因其实很好理解:
普通人囿于成长环境、教育背景、职业性质、社交圈层等因素影响,内容需求标准并不会在短时间内有所提升;但小吃零食、日用百货等处于需求金字塔底端的标准则会不断提升。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下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