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场里有没有淘品牌
客观的说,叮咚买菜这样主打前置仓的例子,在当下的生鲜市场终究是凤毛麟角。
在业内,目前主打前置仓且跑出来比较领先的除了华东的叮咚买菜,还有华南的朴朴超市,北方的每日优鲜。这三家正好分布在华北、华东、华南市场。从发展规律来看,他们跑出来的过程中都有风投资本的大力支持。那么可以想象的是,假如在当地市场还有类似的新模式出来,资本是考虑继续押注已经领先的种子选手,还是后面的追赶者?答案应该很明显。
对于饿了么本地生活服务在生鲜赛道的构想,熊斌对包括虎嗅在内的媒体表示:“从消费者的角度看,消费者需要丰富和多样性,这是不会变的。”他以叮咚买菜为例,为什么叮咚买菜在自己有APP的情况下,还会进驻饿了么平台。
“叮咚买菜目前只是生鲜的一个品类,未来它可能会扩,但是在整一个本地生活新零售整个板块里面我们除了有生鲜,也有水果,也有商超,也有医药。像这类的东西是能够满足用户更多丰富性的一些选择的,所以我跟它不冲突。它有APP,它自己成长也很好,但是在平台上我们会更丰富,我们会赋能它更多。同样它的用户反馈的东西会反哺我们的平台,让我们把整个生态建得更好。”熊斌解释说。
这个逻辑很像淘宝的逻辑,回看一下淘宝的发展,我们会发现淘宝早期是以小B商户为主,然后才有天猫。而叮咚买菜这样独立发展已经很好的商家,其实更像是后来天猫上的品牌。同样,如果谊品生鲜们考虑加入饿了么,他们的定位应该与叮咚买菜类似。
那么生鲜市场的小B在哪里?还是在菜市场里。饿了么服务他们的模式,本质上是把菜市场的库存外卖化。知情人士指出,其实早在2016年,上海的菜市场就有这样的尝试,但是当时并没有饿了么这样量级的行业巨头参与进来,给商家赋能。
饿了么经过一段时间的默默耕耘,成果初现。数据显示,2018年,有超过6成的买菜外卖订单客单价超过40元。同样在2018年,福州全年菜场整体订单同比增加2.3倍,不少菜商外卖收入超整体营收的70%,客单价远高于全国其他城市;昆明菜场外卖增速排名全国省会城市第一,正在成为市民的新消费方式之一;杭州菜场角落里的摊位靠口碑饿了么的数字化“逆袭”,智慧推荐精准触达更多注重菜品品质的目标客群,外卖收入提高至总营收的80%。
相对于门店和前置仓模式,菜市场的库存线上化的难度更大,品类多、数量大,高度非标准化,而且摊位与摊位之间各自进货无法统一协调。那么饿了么是如何解决这些痛点的?他们的方法是,赋能给一些菜市场代运营商品牌,通过他们来服务一线的商家。
一个坐标北京的消费者如果打开饿了么APP,从“买菜”入口进入,在北京地区可以看到附近销量排名第一的是“菜老包”,旁边还有黄色标注的“品牌”二字。这个菜老包其实就是代运营商,通过帮人卖菜抽取佣金收入。如果继续往下翻,也可以看到一些经过改造的菜市场店的信息,比如三源里菜市场、东四优鲜菜场等。
总结一下,这个模式可以这样理解,由于菜市场低租金甚至免租金的优势,饿了么相当于是把社区菜市场当成一个大前置仓,通过代运营商进行轻资产运作,自己提供数据、工具的赋能和运力的服务。这个模式中可以包括三方主体:摊主+代运营商+饿了么,也可以是摊主+饿了么。
饿了么方面提供的例证是,在重庆南坪一菜市场经营菜摊15年的石宗容,如今八成销售来自线上,“许多老顾客都不到菜市场买菜,改为线上下单。”石宗容说。她的菜摊每个月外卖能有3000多单,年营收超200万元。
在客群方面,外卖买菜的参与群体年龄层也正在不断向上渗透,过去一年上饿了么买菜的中老年用户数增长500%。61岁的老方在杭州凤起农贸市场六平米不到的商铺里卖了23年的蜜藕,在听到有老主顾崴了脚三个月没吃上藕的事情之后,老方下定决心做外卖。“毕竟我这里买藕的老人挺多的,许多都比我老,我总要想象办法的。”老方还用画画的方法,把点外卖的步骤一步步画下来,方便那这些比他年纪还大的顾客操作。
在此前虎嗅一篇分析叮咚买菜模式的文章中,曾经指出,叮咚买菜这类模式的出现,本质上是对以菜市场为主的城市菜生鲜流通体系的再造。现在饿了么的做法,在前置仓的基础上更近了一步,更加靠近流通的源头。
熊斌强调说,“在这件事情,我们坚决做平台,我们就是要商户服务,我自己坚决不做直营,我坚决不去商争利、与民争利,这个事情是我们坚定的价值观。第二件事情,我完全会从商户的用户出发,你要什么我就做这样的一些土壤和资源给到你们,其实最后达到的结果说有多少GMV也好,多少市场份额也好,其实那个倒不是我最在意的,而我最在意的是说,我们的消费者在我们整个本地生活平台上能收到阿里平台能赋予它的所有的场景、所要的生活,能提升它的生活的效率,能提升它的生活质量,这是我们期望能得到的东西。”
虎嗅认为,这一模式在现阶段仍旧是利用自身平台海量的流量,来做大平台生态,不论是纵向的服务商还是横向的商品与品类,都力求多而全面。但是从用户角度看,多而全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选择成本过高,而叮咚买菜、谊品生鲜、钱大妈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全品类精选,其实并不追求SKU的多样与海量,而是从最高频刚需的品类切入,因为用户消费正在更加趋于个性化。
对于此,熊斌对虎嗅表示:个性化这件事本身并不是平台来完成,“商家想要个性化,但是它需要土壤,而这个土壤是商家没法做的。那些土壤拆开来看,那些土壤会有哪些组成部分,会是用户、会是数据,特别是基于用户的数据的一个用户的一个画像。这些都是土壤,这些都是一个个别商家所不能具备的,但只有平台,因为平台拥有这些用户的完整的数据,它有个性化画像内容,我们只有把这个土壤底层建立得更好,它才能个性化做得更好。”
(来源:虎嗅网 房煜)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菜市场 买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