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美团点评上市满6个月,近27亿B类股解禁,占到总发行股数的46.6%。
不少人把目光看向美团,毕竟解禁往往会视为“挤水分”的过程,一家公司是否在一级市场“虚胖”,到了二级市场自然会有投资者“用脚投票”。
于是乎,解禁所引发的阶段性考试,也就成了一些上市公司为之头疼的事。仅最近一段时间里,小米30亿限售股解禁时,股价在三天时间里跌去18%,几乎等同于一场股市地震;蔚来汽车在解禁当日股价下跌6.66%,尽管一个礼拜前蔚来发财报时就已经暴跌21.1%……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常见的说法有二:
投资机构的套现。投资机构才不是白莲花,在一级市场以远低于发行价购入的股份,解禁时正是减仓套现的黄金时间,比如俄罗斯大鳄尤里·米尔纳一次性转让了数百万股的小米股票,持股比例直接从9.25%减至不足5%。
内部员工的抛售。不少人拒绝BAT加入独角兽,目的之一可能就是为了原始股份,一旦公司如愿IPO,并非没有一夜之间身价千万的可能。内部员工在股票解禁时抛售一部分股票,在上市公司里可以说是常有的事。
可能是基于这些原因,在美团的限售股解禁时,不少人替王兴“捏了把冷汗”。从美团启动IPO路演至今,近一年的时间里都不缺少看不懂美团,甚至是直接唱衰美团的声音,解禁自然也是美团的一场大考。
3月21日,美团限售股解禁后的首个交易日,股价小幅下跌2.2%,22日又上涨1.64%。相较于前述公司,美团解禁后的股价表现平稳。
这样的结果意外吗?
美团交了什么答卷?
外界“看不懂美团”的谜团并不难解开,腾讯可以对标Facebook、百度可以对标Google、阿里也可以将亚马逊作为参考,“TMD”阵营里最先上市的美团,几乎找不到一个单一的对标对象,经验上的估值模型也就不再适用。
但这并不妨碍美团讲一个好故事。
“Food+Platform”是美团上市后出现最多的说法,围绕“吃”这个高频且刚性的用户需求,在横向和纵向上进行生态扩张。横向上从吃喝玩乐延伸到出行,打造一站式服务超级生活平台;纵向上进行垂直深耕,连接激活覆盖用户、商户、供应链的生态系统。
王兴最早给出的解释是“高频打低频”,抓住用户“吃”的习惯,给其他生活类服务导流,进而实现内生增长,盈利模式可以形容为“高频抓用户,低频做利润”。从逻辑和理论上讲都成立,也因此在一级市场捕获了投资者的芳心。
27亿B类股的解禁,无疑是折射投资者对于美团是否还有信心的窗口。
美团在3月11号公布的2018年财报,不失为王兴给投资者的答卷。美团在2018年营收达到652.3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92.3%,但亏损净额也高达85.2亿元,同比增长198.6%,成为美团股价下跌的导火索,甚至有券商对美团给予卖出评级。
幸好投资机构没有那么鲁莽,“亏损”之外看到了两点惊喜:
一是美团盈利模型的优化;2017年美团用户每年的平均交易笔数为18.8笔,聚焦Food+Platform并不断投入新业务后,这个数字在2018年提升至23.8笔。其中在酒店业务上,美团的流量和用户成本远低于携程,超级平台的规模效应和势能正逐渐释放。
二是美团主营业务的盈利;美团的餐饮外卖、到店及酒旅两大业务在2018年实现盈利,其中餐饮外卖毛利总额为52.7亿元,到店及酒旅业务毛利总额达141.0亿元。也就是说,美团的主营业务已经越过安全红线,基本功日渐扎实,接下来要做的是对打车、摩拜等业务的优化运营,实现更为良性的商业循环。
投资者对于美团的信心便不难理解,美团高频的自有流量已经得到验证,同时不断创造出新的需求和供给,恰恰是判断互联网公司价值的关键因素。
再论边界和护城河
事实上,想要一些散户和新进入的投资者相信美团的中长期价值,除了讲一个好故事,还需要回答屡屡被质疑的边界疑云。
几乎每次季度财报中,“美团的边界”都会被刻意提及,被大书特书,乃至直接点出美团的“死穴”。可从另一个维度上,用户需求有边界吗?所谓的边界都是视域的,胡塞尔、狄尔泰等现象学哲学家认为,视域就是一个人的生活世界,今天的需求可能只是吃外卖,明天却可能吃高档餐厅。
王兴为美团制订的使命是Eat Better、Live Better,从视域的角度看这个逻辑完全没有问题,用户需求没有边界但有深浅,所以美团在现阶段从餐饮延伸到了酒旅、出行等,却没有做租房、招聘,美团的扩张原则其实是高频、刚需。
当然,王兴和他的团队不可能这么diss质疑者,还需要给出美团的护城河,为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多一份保险。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美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