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电商的核心利润点是服装品牌,酒店行业的核心在高端酒点。在这个领域,携程拥有先发优势,也已经在用户中建立极强品牌认知和使用习惯。在可预见时间内,这种优势仍然可以持续。
另一方面,拿着赚钱的高端酒店预订,携程永远可以补贴低端,降维打击美团。不久前,携程CEO孙洁在电话会议中明确表示,“基于我们的盈利能力,一旦有价格战的情况,我们能确定不会给对手留太多余地。”
携程的狠,有目共睹。想想当年轰轰烈烈的OTA大战,最后也只成就携程一个赢家。不就是梁建章亲自下场,拿着大把现金,把艺龙、去哪儿股东的耐心耗尽。只不过现在的对手换成了美团、飞猪。
除了酒店业务,到店和旅游看点不大,天花板明显。2017年,到店和旅游的交易金额为1216.13亿,较2016年还下跌了150亿。2018年,到店、酒店及旅游业务收入1768亿,同比增长11.8%。
收入增长全靠变现率提升。2018年,美团在这块业务上的变现率也由6.9%提升至9.0%。当变现率提升变缓,如何保持增长,对美团来说是个问题。
新业务方面,无论是餐厅管理系统及供应链解决方案,还是网约车、单车,都仍是新的故事,还没看到什么更多的东西。
2018年美团新业务增长迅速,收入从2017年的20亿增长到2018年的112亿,代价是亏损43亿。如果出去摩拜亏掉的45.5亿,新业务还能盈利。
对王兴来说,保持美团故事的新鲜感,是他重要的工作。事实上,他也一直在这么做。从外卖、酒店旅行、餐饮、电影票到打车、共享单车,王兴不断打破自己的边界,大部分时候又不断被边界弹回来。
2017年,王兴接受《财经》采访,当被问及如何看待多元化和专注的关系,他的说法很有意思:“这时候多业务的公司会比单一业务公司更有优势”。
小晚接着问道:“多业务的扩张方式是否会带来不安全感?”王兴回答:“不断成长才能获取安全感。”
是啊!若不是没得办法,谁不愿意像BAT一样,躺着把钱挣了。
/ 03 /
会是下一个京东吗?
接替京东,对抗阿里,是腾讯的期望,也是美团的历史使命。
舞台很大,但美团的处境却像极了当年的京东。
2014年,京东上市。当年的年会上,刘强东说:“想盈利很容易”。这句话大强子曾经在无数场合说过。只是大强子恐怕不知道,优秀是一种习惯,盈利也是。能不能盈利,除了靠自身的奋斗,还得看看阿里的脸色。
阻止京东盈利,阿里主要做了三件事:
2015年8月,阿里和苏宁达成战略合作,双方互相持股,阿里利用苏宁来和京东打价格战,战略目的是消耗京东,不让京东在3C品类上获得盈利。这是京东最核心的阵地。
2016年10月,阿里宣布新零售战略,由于新零售需要大量资金布局线下,京东现金流能力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持,所以只能看着阿里在新零售赛道上一骑绝尘。
2017年4月,阿里对多家服装品牌严重警告,数十家头部服装品牌集体撤出京东,随后众多中小品牌也撤出或削减了在京东的投入。服装品类不仅交易额高、利润高,更是提供了所有电商品类广告投放预算的50%,阿里遏制了京东在服装品类上的发展,也就更进一步遏制了京东盈利的可能性。
阿里对付美团的手法是相同的。百亿美元收购饿了么,除了为蜂鸟物流对接新零售,还有就是消耗遏制美团外卖,让美团无法在最核心业务上获得可观的盈利,竞争战略和当初入股苏宁一样。
阿里做法相似,不难理解。原因是美团、京东的核心业务都是低毛利、重资产的路子。
电子商务,本来是个轻资产生意。但京东做的不一样。自营加物流的重资产玩法,变成了毛利率极低的生意。2018年,扣除履约成本后京东自营业务的真实毛利润率不到2%!而市场、研发、管理费用合计相当于营收的6%-9%,这是京东始终无法盈利的根源。
更要命的是,京东引以为傲的服务优势,并不能帮助他获得商品的溢价。随着阿里的前进,比如物流和品质保证,目前来看算不上什么独特性了。随着第三方GMV占比的提高,京东活得越来越像阿里,一个重资产的阿里。
2018年,京东营收增速跌破30%,较2017年又跌11个百分点。增速下降,意味着烧钱换增长故事的结束,京东估值的天花板很明显。
反观美团的外卖业务,居高不下的骑手成本,B端、C端的高摩擦成本,提价空间有限,毛利极低。更不用说,每年几十亿的用户补贴。
美团的优势,无非是靠着极强的线下运营和团队管理能力。打打饿了么还可以,碰到阿里,恐怕不会好过。毫不夸张的说,论线下运营,阿里是互联网公司线下能力最强的公司,没有之一。谁不知道,当年美团的地推团队核心骨干都是来于阿里中供。
再者说,生活服务是阿里未来的核心战略。从收购饿了么,飞猪换帅,到成立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阿里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去年饿了么CEO王磊在接受《财经》采访时的表态,很好地反映了阿里对战争的态度。他说:“这个(补贴)在财报里体现不会很大,一个月几亿一年也就100亿。”他同时透露,饿了么短期内没有上市的计划。
不难想象,如果阿里不松口,美团外卖业务市场份额的增加和实现盈利都比较困难。更深层次的影响是,受到外卖业务掣肘,美团已经没有能力再接受任何其他业务带来的大规模亏损,比如打车。这会导致新业务的开拓上举步维艰。
现在,随着外卖渗透率和本身变现率的提高,2018年外卖业务收入增长仍然保持81.36%的高增长,但市场规模增速放缓的趋势已经较为明显。外卖业务很难取得远超于市场增长。
而截至目前,无论是到店、酒店及旅遊,还是餐厅管理系统、供应链解决方案等新业务的表现,都没有显示出其能支撑美团成为千亿美金公司的潜力。
和京东一样,资本市场最多再给美团两三年的时间。如果两三年后,美团和京东一样,盈利无望,增速放缓,美团就会成为“京东第二”。
显然,美团需要创造奇迹。
来源: 读懂财经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王兴